广瘟疫论
此《瘟疫明辨》(广瘟疫论)题作清郑奠一撰(实为清初戴天章著)。全书分四卷,附方 一卷,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推广发挥。本书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此为清乾隆十七年金陵汪氏写刻刊本。
《广瘟疫论》为清初温病学家戴天章所撰,约成书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 年)。以稿本编入存存书屋,未直接刊刻。大概是在清乾隆十六年前后,戴北山的孙子戴祖启看到一部坊刻本的书,与他租父的《广瘟疫论》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把书名改成了《瘟疫明辨》,署名是歙县的郑奠一。为此,戴祖启就在乾隆四十三年把家藏的手抄本校刻出版,以纠正讹传。于是这部书就有了两个书名,而且正版的《广瘟疫论》比《瘟疫明辨》的出版时间反而晚了将近三十年。(介绍参考)
戴氏生平推崇吴又可的学说,认为吴氏的治疫专书《温疫论》“贯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又惜当时医者 “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戴氏目击心伤,为弘扬吴氏之学,他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意在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并 “广其说”,因名其书为《广瘟疫论》。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证之临床,多切实用。论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较吴氏详备,概括治瘟疫五法亦较《温疫论》明晰。(介绍参考)
原序、吴文坫序、杨瑗序、汪祺序、目次
卷一:一辨气、二辨色、三辨舌、四辨神、五辨脉、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气、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受、辨传经、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血、夹脾虚、夹肾虚、夹亡血、夹疝、夹心胃痛、夹哮喘
卷二:表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头痛、头眩、头胀、头重、目胀、项强酸、背痛酸、腰痛酸、膝痛酸、胫腿痛酸、足痛、肩背痛酸、腕痛、周身骨节酸痛、身重、自汗、盗汗、战汗、狂汗、头肿、面肿、颈项肿、耳旁肿、胸红肿、周身红肿、发黄、发疹、发斑
卷之三:里证、烦躁、呕、咳、渴、口苦、口甘、唇燥、齿燥、鼻孔干、耳聋、鼻如烟煤、鼻孔扇张、咽干、咽痛、舌燥、舌强、舌卷短、胸满痛、胁满痛、少腹满痛、自利、便血、便脓血、大便闭、小便不利、小便黄赤黑、小便多、遗尿、囊缩、多言、谵语、狂、善忘、昏沉、循衣、摸床、撮空、多睡、身冷、呃逆、吐蛔
卷之四: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四损、四不足、三复、辨似、发肿、发颐、发疮、发痿、索泽、发蒸、妇人、妊娠、小儿
附:广瘟疫论方
瘟疫明辨后序(管希宁撰)、跋(臧锡麟撰)
戴天章(1644-1722),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尊称其为北山先生,上元 (今江苏江宁) 人。少年时期曾跟随林青雷习举子业,后为庠生。戴氏一生著述颇丰,但多散佚。在其流传至今的著作中,《广瘟疫论》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www.loc.gov/item/2012402994/
溫病條辨 六卷, 首一卷
清粤東惠濟倉刻本 左右雙邊 白口 黑單魚尾 匡上鐫評雙行五字 版匡高 19.2 寬 13.4 公分 全書高 25.2 寬 15.5 公分 .
- 九行十九字.
- 函脊號 902 簽條號 666.
- 書名葉正中題"溫病條辨",右上題"淮陰鞠通吳氏著",左下題"粤東惠濟倉重刊"。正文卷端題"溫病條辨上焦篇",下署"汪瑟菴先生參訂,吳瑭鞠通吳氏著,徵以園先生同參,慈溪葉氏 濬吾樓重鐫,朱武曹先生點評,梅橋阮志銳校字"。正文前有吳瑭"問心堂溫病條辨原序",道光十五年葉金潮"重刻溫病條辨序",嘉慶癸酉徵保序,嘉慶十七年汪廷珍"溫病條辨敘",嘉慶辛未朱彬"溫病條辨序",重刻凡例,凡例,目錄。此為防治瘟疫傷寒之書.
醫心方論 你好你知道哪里有整卷吗
如果是 “醫心方” 舊版書格上就有,用 “医心方” 搜索;不是的話,就得再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