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书景

此《宋元书景》由清末藏书家缪荃孙亲自编选。全书不分卷,内选宋元书影四十一种,分别选取一帧或数帧在版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代表性的书页,依照原样进行影刻或影印,并在版框外记录了所藏机构的名称(如艺风堂、张氏适园、南陵徐氏积学轩、刘氏玉海堂等)。此书大致为民国时期江阴缪氏刊本。

从各种重要而稀见的古籍中,分别选取一帧或数帧在版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代表性的书页,依照原样进行影刻或影印,并酌加按语解说,然后汇编成书,或收入别的书中充作插页,为研究古籍版本提供可靠资料。这样的出版物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书影。

书影的产生是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清代乾嘉以来,在盛极一时的考据学的刺激下,我国的传统版本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冲破了古典校雠学的樊篱,由附庸蔚为大国,开始与目录学、校勘学鼎足而三。此后又经过 100 多年的积累,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更是成就空前,一时著述林立,名家辈出,传统古籍版本学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开始向现代化的科学新体系迈进。书影就产生于这个学科体系新旧交替的时候。(介绍参考:《珍稀古籍书影丛刊》序 )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书影,是清末著名学者、版本目录学家杨守敬编印的《留真谱》(已发布)。当时,石印技术还不十分流行,杨守敬选择了传统的影刻方式来出版他的《留真谱》。由于成本过高,工程量大,杨氏三次鸠工雕版,方告蒇事。为了节省费用,他援引雍正年间牛运震增刻《金石图》时每种金石古刻只取数十字影摹刻板以观大略的旧例,每帧书影只有边框、界行、版心依原样摹刻,其余文字部分仅摹刻前一两行和其他各行的首尾一二字,中间全是空白。缪荃孙受到杨守敬《留真谱》事业的启发,想到可以刊行同样的 “宋元本书留真谱”。但是这部书却没有以 “宋元本书留真谱” 为名刊行的痕迹,在刊刻之际,书名被改成了《宋元书景》。《宋元书景》虽说也是影刻而成,但所刻书页一字不落,较之《留真谱》已有进步。《宋元书景》的出版也极大地推动了民国年间的古籍书影编纂。

京都大学人文研藏本,全书存三十八种书影:“学部图书馆” 藏本十二种、“艺风堂”(缪荃孙)藏本九种、“张氏适园”(张钧衡)藏本种、“南陵徐氏积学轩”(徐乃昌)藏本二种、“刘氏玉海堂”(刘世珩)藏本二种、“阳湖董氏”(董康)藏本一种、“刘氏嘉业堂”(刘承幹)藏本一种、“无锡”(孙毓修)一种、无记名种” ;较稻畑耕一郎先生统计的东京大学藏本(四十一种 [1] 全书四十一种书影内容如下:“学部图书馆” 藏本十二种、“艺风堂”(缪荃孙)藏本九种、“张氏适园”(张钧衡)藏本七种、“南陵徐氏积学轩”(徐乃昌)藏本二种、“刘氏玉海堂”(刘世珩)藏本二种、“阳湖董氏”(董康)藏本一种、“刘氏嘉业堂”(刘承幹)藏本一种、“无锡”(孙毓修)一种、无记名六种。),少张氏适园藏本一种、无记名两种。(感谢网友 塵蒔 修订)


缪荃孙(1844 年 9 月 20 日-1919 年 12 月 22 日),中国近代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

  • 刊印信息

    民国时期 [2]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著录为:清宣统三年(辛亥 1911) 江阴缪氏 [3] 刻工应该是陶子麟 刊本
    *此书印量较少,稀见

  • 责任人信息

    清末民初 缪荃孙 编辑

  • 开本版式

    一册。开本:29.8x18.6 厘米

  • 参考材料

    关于《宋元书景》详细解读考 可参阅

  • 参与修订

    感谢 塵蒔 参与本文修订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 文件名

    宋元书景. 清缪荃孙辑. 民国时期江阴缪氏刊本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 原色版文件大小:132M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综评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1
文件质量
1
  yasr-loader
9 回复
  1. 塵蒔
    塵蒔 说道:

    京都大学人文研藏本,全书 38 种书影:“学部图书馆” 藏本十二种、“艺风堂”(缪荃孙)藏本九种、“张氏适园”(张钧衡)藏本 6 种、“南陵徐氏积学轩”(徐乃昌)藏本二种、“刘氏玉海堂”(刘世珩)藏本二种、“阳湖董氏”(董康)藏本一种、“刘氏嘉业堂”(刘承幹)藏本一种、“无锡”(孙毓修)一种、无记名 4 种” ;较稻畑耕一郎先生统计的東京大學藏本(41 種),少张氏適園藏本一種、無記名兩種。(少的我用阿拉伯數字)

    回复
      • zeus
        zeus 说道:

        您好,请问文章中关于杨守敬《留真谱》援引雍正年间牛运震增刻《金石图》例,是您的发现?还是有所参考?关于这方面我也曾想过原因,但是没有找到什么依据。特来求教。

        回复
        • 未曾
          未曾 说道:

          这并非我的发现

          这段介绍摘自
          《珍稀古籍书影丛刊》序

          人們從各種重要而稀見的古跡中,分別選取一章或數章在版式和內容上都有一定代表性的書頁,依照原樣進行影刻或影印,並酌加按語解說,然後匯編成書,或收入別的書中充作插頁,為研究古跡版本提供可靠資料,這樣的出版物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書影。

          書影的產生是版本學研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自清代乾嘉以來,在盛極一時的考據學的刺激下,我國的傳統版本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沖破了古典校準學的樊離,由附庸蔚為大國,開始與目錄學、校勘學鼎足而三。此後又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更是成就空前,一時著述林立,名家輩出,傳統古跡版本學進入了鼎盛時期,並開始向現代化的科學新體系進。書影就產生于這個學科體系新生交替的時候。

          版本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從事此項研究,需要接觸大量的實物性資料,也就是說需要見到各種不同的版本,在比勘頁本的基礎上才能鑒別各本的真偽優劣,並進納類例,總結規律。但是世間所存宋元書本不僅為數極少,而且大都分藏於各家書樓,深間固 ,秘不示人。一旦遭遇水火,人間從此絕跡。因此,為了讓那些深藏不露的孤本秘籍多幾個副本,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些難得一見的估抄書本,人們很早就開始用影抄或影刻的方法來保留古跡書本的原始面貌。但是,影抄要求有較高的書法修養,影刻則不但要求有好的影抄件上版,還必須有技藝精湛的刻工,而且每次只能刻一部書的一種版本,事費力而效率不高,難以普遍推行。所以,更多的時候,版本學家們不得不使用文字描述的方法向人們介紹稀見版本的辦事、行款、紙墨、刻工、避諱、牌記以及版框高廣、藏章朱白、題跋優劣等有關信息,這些信息對于幫助人們靠求版本的源流,鑒別版本的優劣固然很有作用,但在見不到原書的情況下,人們在根據這些信息做出判斷的時候,不免會攙雜主觀臆測的成分,這樣就難以保證其結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學術研究獲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在研究資料的編纂方法上有所突破。書影的出現,就是對這種新的學術要求的一種回應。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部書影,是清末著名學者、版本目錄學家楊守敬編印的《留真譜》。楊氏於光緒六年至光緒十年(1880—1884)間,曾連續擔任兩屆使日大臣何如璋、黎庶昌的隨員。駐日期間,楊氏大力搜狗彼邦所藏漢文典籍,其中有不少是中圖久已絕跡的稀見秘本。在訪書的過程中,楊氏見到了日人森立之影抄各種古抄本書頁匯訂而成的一部書稿,認為此稿所抄書頁,(或摹其尾,皆有關考研者)(《留真譜初編》前楊守敬題記),是研究古跡版本的珍貴資料,因而受到啟示,萌發了編纂一部綜合性古跡書影的念頭。森氏見他對這部書稿十分看中,便舉以相贈。于是,楊守敬按照新的思路,在森氏原稿的基礎上補入了大量中國宋元刻本和日本古刻本的書頁,並在部分書影後撰寫按語,對有關問題進行考證說明,編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書影。當初,森氏援用中國稀罕時期河間王劉德(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漢書‧景十三王傳》中語)的故事,將書稿命名為《留真譜》。楊氏覺得(留真)二字與自己的編纂意園若合符契,遂因襲未改。

          當時,石印技術還不十分流行,楊守敬選擇了傳統的影刻方式來出版他的《留真譜》。由于成本過高,工程量大,楊氏三次鳩工雕版,方告葳事。為了節省費用,他援引雍正年間牛運震增刻《金石圖》時每種金石古刻只取數十字影摹刻板以觀大略的舊刻,每幀書影只有邊框、界行、版刻心依原樣摹刻,其余文字部分僅摹刻前一兩行和其他各行的首尾一二字,中間全是空白。所有這些,都不能不說是很大的缺憾。但是,《留真譜》的編纂問世,不僅為版本學界開創了『書影』這種新的著作體式,同時也為後世的書影編纂工作確立了兩條基本的原則︰一、所選書葉應該是『皆有關考驗者』,就是說在版式和內容上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資料價值;二、所選書葉應該附有按語,通過按語對原書的主要內容、流傳過程、版本系統以及所選書葉本身所承載的重要信息與特殊價值予以揭表、說明。

          回复
  2. 塵蒔
    塵蒔 说道:

    如參考文獻(《宋元书景》考——兼论百年前古籍书影事业;《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 年 4 期 作者:稻畑耕一郎)文中指出,刊印的信息當非 “清宣统三年(辛亥 1911)江阴缪氏刊本”,結合繆荃孫日記等可知,這部書的最終編訖,當在繆荃孫去世不久前的民國八年(1919)年十月,應該是陶子麟刊本。(附:《宋元書景》中所收的書影,有頗多繆氏經眼並得到的日期,也要遠晚於宣統三年,宣統三年是其起念作此書之始,但非成書、刊印的年份。)另外,“全书四十一种书影内容如下:“学部图书馆” 藏本十二种、“艺风堂”(缪荃孙)藏本九种、“张氏适园”(张钧衡)藏本七种、“南陵徐氏积学轩”(徐乃昌)藏本二种、“刘氏玉海堂”(刘世珩)藏本二种、“阳湖董氏”(董康)藏本一种、“刘氏嘉业堂”(刘承幹)藏本一种、“无锡”(孙毓修)一种、无记名六种”,稻畑耕一郎所言調查過的共計七本《宋元書景》中,東京大學藏本收錄了最多的書影,該本所收四十一種書影如上;但這裡鏈接所據為京都大學人文研藏本,所收內容,少於四十一種。

    回复
    • 未曾
      未曾 说道:

      感謝先生補充説明相關情況。
      學生發佈此書時也有閲讀稻畑耕一郎的這篇文章,但覺得此書在從清末至民國之間可能有多個版本。民國八年也是其中一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刊印年份。因爲無法確定,最後保持了與京都大學人文研著錄一致的信息。

      目前暫作修訂,再表感谢~

      回复
      • 塵蒔
        塵蒔 说道:

        謝謝。我個人也覺得不同印本間的參差,可能和刊刻年份有區別,不同印本間的參差可能包括後來補足等,有的印得早的少收幾種,不過,從日記等來看,主體應該是晚於民國四年才定的選目,1916 年發紅印;1918 年可能陸續已經印行多部了。至於有封面的這種,如稻畑耕一郎所考的話,要晚於 1919 年。【個人可考的,中間有些繆氏經眼的書,可能要晚於民國五六年的樣子。】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回复 塵蒔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他问题,建议你从下面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