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

此《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而成。全图共六幅条屏,其内容大致分作三部分:主图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以及题跋解释说明的文字。这是中国第一幅完整的经纬世界地图。此内含明万历三十年原刻本,朝鲜、日本后摹本共六幅。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 年),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广东肇庆,编制《山海舆地全图》,由王绊首刻于肇庆。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利玛窦抵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此图后经多次重绘,最后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由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刻印于北京,改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明神宗下诏摹绘十二份,传于现世,原本可能随葬明定陵。《坤舆万国全图》原为六幅,后来装裱为一幅。此图在地理学和制图学界具有重要位置。经多次翻印摹抄,影响深远。

该图由椭圆形主图、四角圆形小图与中文附注文字组成。主图为世界全图,显示了五大洲的相对位置,中国居于图的中心;山脉用立体形象,海洋刻画出密密的波纹;南极洲画得很大。在该图的空隙处填写了与地名有关的附注性说明,其中两篇为利玛窦署名,介绍地球知识与西洋绘图法。主图采用的是等积投影,经线为对称的弧线,纬线为平行直线。右上角有九重天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和中气图,另有量天尺图附于主图内左下方。全图的文字,大约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地名,有 1114 个地名;二是题识,有利玛窦、李之藻、吴中明、陈民志、杨景淳、祁光宗共 6 篇;三是说明,包括全图、九重天、四行论、昼夜长短、天地仪、量天尺、日月蚀、中气、南北二半球等的说明;四是表,有总论横度里分表、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五是附注,对各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解说。[1] 介绍参考:邹振环撰《神和乃囮: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在华传播及其本土化》(《安徽史学》2016 年第 5 期)

1577 年,利玛窦作为传教士被送到亚洲。 他于 1578 年 9 月到达葡占果阿邦(今印度),在那里他待到 1580 年 7 月。 他在果阿和柯钦(今印度柯枝)工作了四年,直到他受召加入初次去往中国的耶稣会传教。 他于 1582 年 8 月到达澳门并在中国渡过了他的余生,分别生活在肇庆、韶州、南京和北京。 他最后的岁月,1601-10 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在那里他和他的耶稣会同伴庞迪我一起成为了第一批允许进入紫禁城的西方人。利玛窦赢得中国人皈依天主教的部分方法,是用从基督教欧洲取得的科学和文化成就而让学者和官员留下印象。 在他在肇庆的屋子,他展示了一张大型的西方的世界地图。 中国参观者对地图将地球描绘为球形以及看到中华帝国只在世界占了相对较小的部分感到惊讶。 他们要求利玛窦将地图翻译为中文,并在 1584 年将之刻版和印刷。 1584 年版地图的所有副本都已散失了,同样的 1599 年在南京利玛窦做的第二版的所有副本也散失了。 这里展示的这张地图是已知的第三版该地图留存下的其中一张,这是利玛窦在 1602 年应他的中国朋友李之藻要求而作。 这个 1602 年版本的地图是留存下来中国早期描述美国的地图以及反映了 15 世纪和 16 世纪欧洲航行的发现所获得知识的地图。 显示了五大洲,欧洲、利比亚(非洲)、亚洲、美洲和谣传的南方大陆麦哲伦之地,以及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利玛窦在地图上加上了精巧的中文注释反映了西方对当时各个国家的信息(和误导信息)。 他将尼罗河描述为 “世界上最长的河。 它流入海里要七个月。 在这个国家全年都没有云或雨,因而居住的人精通天文学。” 关于加拿大他写道:“居民对于陌生人是温和而好客的。 总之,他们用皮做他们的衣服,并且他们的职业是渔民。” 除了对特定地方的注释以外,地图还包含了非常准确和精巧的地理学和天文学信息,包括对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叙述,对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释,显示了行星到地球距离的表格,以及插入了从两极(包含北极和南极)对地球的极投影地图以显示地球是圆的。(介绍参考

已整理藏本

1,日本宫城县图书馆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存三枚耶稣会印章)。关于它的来源至今不明。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德川幕府首任天文方和贞享历的作者涩川春海(1639-1715)的遗物。另有人认为,它更有可能是伊达政宗(1567-1636)的收藏本。此藏本破损情况不太严重,但多次被蛀虫损坏,导致画面与文字缺失,纸面上也有多处受污。(介绍参考

2,明尼苏达大学詹姆斯贝尔图书馆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三枚耶稣会印章被刮去)。由詹姆斯·福特·贝尔信托会为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购于 2009 年。

3,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

此幅六屏幅完整。图上三枚耶稣会印章均人刮去,这可能发生在日本禁教期间。此版本应该是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此版本虽然极少受到蛀虫侵蚀,但每屏幅的周边都有较为严重的破损,纸面上有多处漫漶,不少文字模糊不清。
此图左侧文字栏目中间旁边,赤道南地半球之图的圆形图上方标记::錢塘張文燾過紙、萬曆壬寅孟秋日

李之藻跋文

李之藻(1565 年~1630 年),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翻译家、天文学家,中国圣教三柱石之一。

利玛窦[2] 油画 120 x 95 厘米,Portrait of Matteo Ricci(1610 年),新加坡国家文物局

马泰奥·里奇(意大利语:Matteo Ricci),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 年来到中国居住。在明朝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 “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 刊印信息

    明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李之藻刻本

  • 形制尺寸

    整幅(六屏)约 167.5 x 371.2 厘米,每幅约 167 x 61.5 厘米或更小
    比例尺约为 1:12,500,000,中纬线。1⁰ = 250 里;(西 180⁰--东 180⁰/北 90⁰--南 90⁰)

  • 题跋信息

    右上角题:坤輿萬國全圖

    利玛窦序
    李之藻跋、陈志民跋、杨景淳跋、吴中明跋、祁光宗跋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此页 内容

该地图除了原刻本之外还有 1603 年刻本(此版名《两仪玄览图》)、1608 年明宫廷摹绘本、日本摹绘本等。

已整理版本

1,韩国实学博物馆藏本

此版各大洋中绘有 16 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 (商船)9 艘,且各不相同。在各个海域中,又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 15 种。南极大陆也绘有陆上动物 8 种,有犀牛、大象、狮子、鸵鸟等等。其中有翼兽相比南京博物院藏彩绘本口中多了食物。如下图

2,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

日本彩绘本编辑者是新井白石,而新井白石的采览异言以及彩色版地图 (1708 年版),根源自明朝的李之藻 1602 年版单色地图。该图收藏者是 “狩野氏图书”。即狩野直喜 (1868-1947),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

3,香港海事博物藏本

本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屏风(内容同明万历三十年版),屏风于日本制造。坤舆万国全图在 1607 年后部份流传到日本,并立即受到当地上层社会的青睐,被复制成卷轴画、册页或做成屏风。

  • 刊印信息

    约十七至十八世纪初摹本

  • 形制尺寸

    韩国实学博物馆藏本:彩绘,尺寸未知
    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彩绘,338×188 厘米
    香港海事博物藏本:彩绘屏风,390x 171 厘米

  • 序跋信息

    利玛窦序
    李之藻跋、陈志民跋、杨景淳跋、吴中明跋、祁光宗跋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此页 内容

  • 文件夹

    坤舆万国全图. 系列
    并附利玛窦像

  • 文件格式

    JPG 高清
    部分为 JPG 高清+

  • 原色版文件大小:919M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综评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2
文件质量
2
  yasr-loader
30 回复
  1. 最近开始爱历史
    最近开始爱历史 说道:

    今晚找到这个百度网盘搜索神器,书格很多没有的,,好多要找的都搜到了。https://www.fastsoso.cn/ ,输入关键词,几步就跳进百度网盘了。爽死了。今晚在书格也下了很多,但很多没阿里网盘的,要直接下载。

    回复
    • 最近开始爱历史
      最近开始爱历史 说道:

      还在继续 搜索网盘,各种方志,古地图,太多了。百度网盘别人收藏的,都转存了

      回复
  2. 匿名
    匿名 说道:

    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有南怀仁《坤舆图》,据传是镇馆之宝。《坤舆全图》是康熙甲寅年(1674 年)南怀仁绘制,木版刊印,印毕另行设色。随后,南怀仁在《坤舆全图》刊行当年,又结集成书印行《坤舆图说》,向国人解说《坤舆全图》。

    回复
  3. 匿名
    匿名 说道:

    1529 到 1590 年之間出版的《新西班牙諸物志》的第 157 頁有一張異獸(蛇)口中吃兔子和朝鮮李朝《坤輿萬國全圖》有專家 “吃老鼠” 的怪獸相同的場景,對比看朝鮮《坤輿萬國全圖》怪獸口裏的是 “兔子” 之類的動物,而不是老鼠。

    在 1558 年《法屬美洲以及當代發現的領地以及島嶼》這本書中第 238 頁是朝鮮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上背着背上小動物《坤輿圖說》記載叫做 “酥” 那個生物。
    這兩本書都早於《坤輿萬國全圖》、《職方外紀》、《坤輿圖說》的出版。

    回复
  4. 匿名
    匿名 说道:

    其中有翼兽相比南京博物院藏彩绘本口中多了一只老鼠 [3]。如下图
    這個是哥倫布書中的異獸,並不是 “其中有翼兽相比南京博物院藏彩绘本口中多了一只老鼠 [3]。如下图”。
    所以有學者說 “朝鲜本选择口吞老鼠,与朝鲜人将鼠视为恶物有一定关联。” 邹振环分析,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人要在这一天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孩子要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基本不能成立。那個顯然吞的不是老鼠。

    與南京版本的區別是 “獅子” 上兩個小獅子。南京的沒有 “小獅子”。但是《坤輿圖說》記載的這種動物并不是獅子而是 “南亞墨利加洲產異智勒國異獸名:蘇。” 這個動物也確有其物。只是中國木版印刷和並不能達到哥倫布書中銅版印刷的精細程度,抄摩者經過多次抄摩謄録造成的錯誤。這個生物在很多古地圖上都有顯示。
    那個吃老鼠的怪獸也是哥倫布那本書裏的。南京博物院版本的這個怪獸是滿口獠牙血紅舌頭的,沒有任何小動物。哪來的老鼠之說,根據動物尾部和腿部特徵那個朝鮮的也不是吃的老鼠,這真是太不嚴肅了。
    希望書格的坤圖編輯老師最好還是弄一張南京博物院《坤輿萬國全圖》。

    回复
    • 未曾
      未曾 说道:

      再次感谢
      南京博物院的实在是不好弄,国内的博物馆体系(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好一些)资源一般都是不公开的。

      回复
      • 匿名
        匿名 说道:

        感謝回復,我能看到南京的和其他的版本,雖然不是高清,對照看看還是可以的。北京國圖或捕鯨博物館那條子上的動物和南京的一樣。

        回复
  5. 匿名
    匿名 说道:

    百度百科介绍的《坤舆万国全图》的视频内容是完全错误的,不能作为依据。
    《坤舆万国全图》是投影地图不是针路图。郑和下西洋时候,投影制图法还没有发明,中国知识分子早知道西班牙等国是元朝传教士来华自陆路,而不是从印度果阿到上川岛的海路。
    百度百科只要是登录注册都可以随意编辑百科内容,其中的错误很多的,不能作为《坤舆万国全图》的引用材料。这点太不严肃。
    中国人在郑和时代并没有到达美洲,皇帝派的另一个俘虏的蒙古族太监直到了庙街,并没有到美洲。郑和船队只是沿着南宋就已开辟的航海路线到了非洲。这个路线不是郑和开辟的,唐代金代就已经有阿拉伯人贩卖黑奴到中国。看看《宝宁寺水陆画》那里边就有贩卖黑奴的场面。所以桑给巴尔只是自古贩卖黑奴的贸易港口,郑和也只是到了那里。与《武备志》路线完全吻合,那就是个贸易路线。郑和不是开辟者。

    回复
  6. 匿名
    匿名 说道:

    坤舆万国全图之前利玛窦在中国参与制作的地图已经都描绘了美洲,并且都是中国人出的书籍。所以《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第一个在中国描述美洲的中国的世界地图。更不是描述美国的地图,美国那时候还没有建立。这里还是各国的殖民地和印第安人的领地。
    佛罗里达州就是花地,也不是美国的英语最早的命名的,所以与美国如何也是搭不上边界的。
    恕我直言,多有疏失,万望海涵。

    回复
  7. 匿名
    匿名 说道:

    1584 年版地图的所有副本都已散失了,同样的 1599 年在南京利玛窦做的第二版的所有副本也散失了。 这里展示的这张地图是已知的第三版该地图留存下的其中一张。
    这个说的也不准确那几张《坤舆万国全图》之前的与利玛窦有关的地图其中几幅都保存着,都是书中的插图都有据可查。只是没有《坤舆万国全图》这样大。
    贴纸是不断补充的在利玛窦死后李之藻还亲自补充过,这说明中西交往密切,西洋书籍不断传入中国,新信息不断补充。
    利玛窦本人来华携带的书籍和不断输入的书籍都补充了《坤舆万国全图》的说明。

    利玛窦在屋内悬挂的地图不是 1570 年荷兰人的,因为那个地图很小也只是地图册中的插图,所以有关纪录片说地图的历史变化,照的那个 1570 年荷兰人绘制的地图挂在利玛窦屋中,是不对的。拍电视的没有见过那本书,从维基搞了个高清图就用,这就不答对了。
    他来华可能携带了哥伦布发现南美洲之后的一段时期重新问世经过补充和翻译的《托勒密地图册》和《哥伦布记录》,北美洲与哥伦布关系不大,因为早期的美洲地图大部分绘制的新大陆是南美洲而没有北美。北美的 “僊多默” 在公元 900 多年就已经有欧洲人登陆,并建立了大教堂有主教和一些居民。北美还不完全是新大陆。

    回复
  8. 匿名
    匿名 说道:

    南京博物院那本是皇帝下圣旨命内宫的太监绘制的。贴纸说明也是李之藻补充的,包括南朝鲜的那个被烧了的临摹本,但是留下了照片。那个狮子和南京本的还有很大区别。
    国家图书馆和美国捕鲸博物馆也有一个版本的但是都是条屏并不完整。
    南京博物院就是不公开《坤舆万国全图》这个行为不大好,中国的就这个是最善本的。日本的手绘、木刻,甚至写着大清国、大清海的临本都有那么几本。
    南京博物院的本子不公开是个很大的遗憾。

    回复
  9. 匿名
    匿名 说道:

    李之藻是个利玛窦死后封皇帝圣旨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写各国榜题说明的人,那时候熊三拔也死了。李之藻写完榜题之后不久就告老还乡了。所以他并不是《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者,更不会是制图师。他只是参与写各国、各地 “贴纸” 说明的一个注释者。

    这一点在《职方外纪》记载的很清楚。

    回复
  10. 匿名
    匿名 说道:

    李之藻自己也是一位制图师,这个还没有什么依据。因为这是个中西合成地图,而不是他制的图。这个说法不准确。
    这个图欧洲北非轮廓更接近于 1490 年代出版的《托勒密地图》而中国部分是《大明一统志》或《大明混一图》。文注释的珍奇异兽是抄摩的哥伦布航海日记或者记录。
    尤其是有动物的图大部分是抄袭哥伦布的书,这本书现在还保存着。其中犀牛是德国画家丢勒所画。
    还有的是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的的图这些大部分也是抄袭哥伦布的记录
    所以《坤舆万国全图》是西洋投影地图而不是类似于《武备志》的航海针路图,那个针路图大概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证据,而不是到其他地方的证据。
    《永宁寺碑》是其他人到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和接近北极地区的物证现在还保存在海参崴,所谓西伯利亚庙街就是永宁寺大概的位置。

    回复
    • 未知
      未知 说道:

      不是李之藻,可能其中还有其他绘图师的功劳,但是利玛窦,一个偷鸡摸狗进入中国,而后买通肇庆王姓贪官才得以驻留中国,并且其在东去印度同船还有 400 名黑奴,如此殖民者传教徒,何德何能跑来中国为大明绘制地图?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它问题,建议你从下面交流区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