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253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57013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解放后的天师府必然是空壳子了,毫无疑问。但我估计这个壳子空得更早,可能民国之前就早已没什么重要藏书了。孔府也一样,堂堂的衍圣公,无论哪朝政权都得给他们礼遇的,按理说应该没太受过战火的摧残,但如今连一本宋元版书都没听说有。不久前在古籍普查中发现了一套乾隆石经的拓本,作为文物来讲当然也珍贵了,但毕竟是清代的东西,历史和学术价值能高到哪去。可见这些圣人之裔在保存文献方面真不怎么样,祖宗传下好东西也守不住的,与江南和日本的藏书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5701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57013

    抱歉,我没仔细查资料,凭印象就乱说了。孔府宋、元版还是各有一套的,不至于完全没有。但相比于衍圣公的地位和责任,这样的藏量还是太寒酸了。

    @57019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7002

    原来先生的曾祖也有机缘接触过这些秘法,可惜这类事就是对受法人要求不低,机缘不到的时候,连自己子孙都没法传授,也是可叹。我也听闻还有一些民间教派和秘传法脉在传承遁甲法术,奇效甚多,古书里记载的很多不可思议之事都能做到。他们手里肯定有外间见不到的遁甲法术古籍,但一定会严守不外泄。但历代总会有漏网之鱼,比如collector先生公布的几种,和天一阁的《奇门遁甲符应经》(虽然撞名,但内容与《景祐遁甲符应经》无关,全是法术),都是意外流入现代收藏机构的法本。但光得到法本确实没用,这种东西要想有实效,真的只能靠师传了,核心的东西远不是知识的传授。

    @57028 回复 ⚑举报 

    阿里达摩院
    游客

    大家都想多了,很多术数都失传了。要么是古籍损毁了,要么是断了传承。天师府能有啥书?63代天师都被游街示众批斗,上清宫都被流浪汉一把火给烧了,箓都没了,还能有啥?

    所以现在各方面都难出大师了,奇门大师不知道诸位见过几个。

    @57050 回复 ⚑举报 

    miracle
    游客

    @243518015 #57019

    核心东西是不落纸笔的

    @57082 回复 ⚑举报 

    jjzgcy
    游客

    @243518015 #57009

    请问小坂真二有何著述

    @5711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jjzgcy #57082

    www.kyuko.asia/book/b10889.html

    最重量级的是这个书,此外还有很多论文,研究十分精深,只可惜当年中国古籍的电子化水平为0,他没能利用上

    @57116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miracle #57050

    对的,不是不愿意写出来,是因为核心的东西不是知识不是信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述,既无法写也无法口述。师父传法给弟子就像长辈把财产传给子孙,最关键的是要交出那张银行卡。拿到银行卡之后,再告知密码,那以后就随时随地能把钱取出来用了。只有那个密码是知识性的,是一种信息,可以靠口述或文献来传承。而银行卡这个,只能从真正有卡的师父手里继承到。所以,数术可以全靠知识来传承,但涉及法术和神通的东西就和数术不同,就算看了再多的法本,也只相当于偷瞄到了很多人的银行卡密码,但自己手里没卡,知道再多的密码也等于零。反之,有卡的人,如果不知道或忘记了密码,只要给他足够久的时间,一次次试错,迟早可以重新试出来。这些秘密传承的东西,首要的是传那张卡,知识技术全是其次的。这张银行卡指的并不是什么实物法器之类的物件,而是某种身份,一种发生在另一个世界里的连结,通过传法仪式来实现,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一个实物化的象征。这些已经擦边了,不宜多谈,更深的东西也非我一个无修无证的凡人所能知了。

    @57120 回复 ⚑举报 

    壬海无涯
    游客

    @黄叔正 #57002

    《中黄经》除243518015大佬提到的版本外,《大六壬寻源编》、《大六壬集应钤》也收录了中黄经大部分内容,其中前者全文收录了中黄经,应该跟国图的明抄本同一祖本,且版本质量要高出不少。清抄本的鬼贼五变中黄经实际上是明以后的改抄本,而且改动很大,远非原貌。正如商皓序文里所得,此书宋元之乱后基本就毁于战火,他整理的本子也是勉强为之。首先对建干规则的记载就模糊不清,鬼贼本为了克服这缺陷自己搞了一套建干法,但已不是原貌。关于中黄经的建干法收录较全的书仍是《大六壬寻源编》,此书收录了多种建干法,但总结下来依然是笔糊涂账。中黄经的价值其实不在于它特立独行的断法,正如朱恒说的,舍正五行而专以多寡取为五行有标新立异之嫌。中黄经的价值其实在于它的分类占上,尤其它的取象,它的分类占的内容几乎可以确定是经验中总结而来,而且高频出现于宋人书籍和案例中。中黄经在南宋应当很流行,北宋之前可能书籍、案例都不多,未曾在南宋前书籍里见过。中黄经在邵彦和案例里体现的不仅是蛛丝马迹,记得好像集应钤收录的一些版本里甚至有直接指名道姓引用中黄经的,更不论一些断法和取象上的明显痕迹了。不仅是断案,壬归里也相当多的地方都体现了中黄经的技法,而且也有对中黄经的明确记载。壬归基本可以断定取自大六壬总归,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可以大部分是宋人的东西,邵彦和案例里同样用到此书的技法,最明显的就是身命占。宋人的东西流传下来的确实质量都不错,还有大六壬秘本,此书价值也是相当高,可以看出很多象意同样是经验的总结。这书收录了大量明以前的东西,比如宋人书里高频出现的百章歌,这本书基本上是见到过最全最贴近原文的,辨课发微、大六壬总归、集应钤等书也都有零星收录,但质量不佳。一直想整理这些书,可惜精力不济,到现在也没做成。

     

    @5713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我哪里算得上大佬😂真正的大佬来了~

    在列举收录《中黄经》书目时,我总感觉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集应钤》也是后面才想起的。原来是把《寻源编》这部神作都漏掉了!《中黄经》的分量真是大大超出我的预计,连《口鉴》《壬归》这些里程碑性的经典都被它影响得这么深,看来还是得去老老实实啃书了。南宋以后的六壬面貌与早期那么不同,原来其中也有《中黄经》的很多贡献啊。

    看来凡是收入《寻源编》的小型古书,文本质量可能都普遍高于外面的版本,今后辑校这些书可以优先以《寻源编》本为底本了。期待你将来的整理成果~🙏🙏

    @57142 回复 ⚑举报 

    睡道人
    游客

    @黄叔正 先生你好, 辨课发微中的中黄经也是不全的,全文从五行篇就开始不完整,中间也有很多空缺的部分,这一版的内容也是缺失太多,不如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还是希望有朋友能提供这个版本的。

    @57143 回复 ⚑举报 

    睡道人
    游客

    @黄叔正 #56532

    先生所说的辨课发微中的中黄经也是不全的,全文从五行篇就开始不完整,中间也有很多空缺的部分,这一版的内容也是缺失太多,不如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还是希望有朋友能提供这个版本的。

    @57419 回复 ⚑举报 

    heihoo
    游客

    @243518015 #56276

    核对了一下,《五變中黃經直解二卷》天一阁藏版,18.jpg

    和19.jpg之间丢失一张图片,今贴图在这里,自己补充。感谢"243518015游客"共享,本人不是百度网盘,和阿里云盘的会员,因此无法共享。

    10019_08ceb70576224dde81000ebd1b9d63a91656053926840

    @57420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heihoo #57419

    不是会员也可共享的,论坛的上传图片会自动缩小的。

    @57421 回复 ⚑举报 

    游客
    游客

    @heihoo #57419

    阿里云盘不需要会员,不限速的

    @57422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睡道人 #57143

    您好,此本在collector先生所提供的《大六壬辨课发微》一书中

    @57425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heihoo #57419

    十分抱歉我还是疏忽了,感谢先生帮忙补全!

    @57944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7009

    少微真是有说过遁甲有分天一遁甲和太一遁甲两种?不知先生可否给我一份他的文献出处?

     

    @57958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7009

    我本以为少微毕竟是靠奇门发家吃饭,没想到他居然能得出这样一个极其不靠谱的结论,真是遗憾。我老师说当代做中国术数研究的精英,几乎都在大学里,总数不过五六人,民科和神棍不足语焉,我本来以为少微是其中的另类,看来不得不承认,老师的话毕竟是过来人言。

    我简单说两句,实际上奇门并不是“奇门无真”,《谭张遗迹》中载张其锽公善用遁甲、六壬,这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实际上奇门无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伪书邪说太甚,这样的情况和六壬类似,就如程树勋公说的“壬式之书,诡僻邪说,迄无一验,抑或同此一门,胪列数解,亦无所取”,这是占卜的通病。

    至于他说的遁甲有分完全不同的两种,我猜他大概是看了《新唐书 经籍志》里一行和尚的《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然后做是猜测。如果知道这并排的“天一太一”是个什么东西,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猜测了,关于天一太一的论述,卢央公已在其大作《中国古代星占学》详细说明,我再稍微谈些:最早的星占,只有太一神(或作天一神),天一则是太一之行宫(古云天一太一之宫),为暗星,太一顺行;后云太一有顺逆行,起始之点各不同;后又以天一为太一雌神,《九宫经》云天一自坎子逆行,太一自离午顺行;再后来天一、太一各又分阴阳顺逆,天一昼自先天坤位顺行、夜自后天坤位逆行,不过辰、戌,不经天空之位,天一顺逆行的原理,就是壬式中“天一贵人”的昼夜所主的来源。至于太一,亦当有顺逆,先生曾引倭国书,言倭国古时尝奉太一式盘,分阴阳两枚,案太一飞宫,与天一不同,不论阴阳顺逆,然《乾凿度》郑康成注“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坎),阴起于午(离),是以太乙下行九宫,自坎宫始”,可见汉时太乙如天一,有顺逆行。虽然南朝以后,太一式推算无阴阳顺逆之分,然倭国太一式盘分阴阳两盘,可以为证。

    据此可知,如果真的按他说的有所谓天一太一遁甲之分,不过是阴阳顺逆之分罢了。况且《天一太一经》是否谈及遁甲未知,我看新旧《唐书》经籍志,遁甲之书,从名称上看,有“三元”、“九宫”、“八门”、“直符”之类,与今日遁甲无异,不知哪里有所谓不相同的两种遁甲术?我猜这个《太一局遁甲》最多是将太一飞宫法厕入遁甲之中,盖遁甲亦有九宫八门之分,这是很正常的,太一式里面就杂有易卦内容。而且若真另有所谓《天一局遁甲》之书,反倒可能是作者以天一雌神、太一雄神来代指遁甲之阴、阳局。

    至于所谓遁甲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则完全是稗官杂谈耳。

    @57964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另外我看少微谈古今太一的传承一文,错误简直比比皆是,但凡稍微对现行太一式及学术前沿了解些都不会写成这样。

    太一式确实有古今之分,但是绝非他所说的那样,什么太一式在唐代有断层云云。古太一式,以汝阴侯墓太一式盘为代表,关于古太一式,《黄帝内经 素问》论之甚详,简单说来,古太一式只占一年之事,有大小游之分,大游即岁游,以四立、二分、二至为分界,将一年八分,分一年为八宫,汁蛰、天溜、仓门、阴洛、上天、玄委、仓果、新洛,自冬至起汁蛰宫顺行,立春天溜宫,以此类推,立冬至新洛宫,每宫主四十五或四十六日,以第四十六日为废日,这是模拟北极星(太一)一年的运动轨迹。小游即日游,这里的太一是抽象的神煞,每日按照洛书九宫数之次序,由一至九,经十日而返一,八宫每宫循环五次,废日太一不行。其实除了上述八宫,尚有中央招摇一宫共九宫,太一大游,不历招摇,太一日游,游遍九宫,具体操作,假设太一大游至汁蛰宫,则以汁蛰为一,玄委二、仓门三、阴洛四,招摇五、新洛六、仓果七、天溜八,上天九的次序,依次日游,太一大游顺行至天溜、仓门、阴洛,则各以天溜、仓门、阴洛为一,其他数字相应变动,因中宫招摇不动,而太一大游顺行,因此,只需要将洛书外围除中宫五外顺转即可。

    可见古太一没有太一积年数,而且与后世太一飞宫也不同,太一飞宫用洛书逆转一位,古太一用洛书,且太一飞宫不过中宫,古太一过中宫,太一飞宫自乾始,古太一自坎始,古太一日游顺序和郑康成所说一致。且古太一只论一年之事,并无岁月日时之计,这是最明显的不同。

    他认为太一九宫占与太一神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在他的语境下,是完全的伪命题。后汉以后的“阳九百六”,此理论的提出一定是与太一积年数有关,也就是说,史料中所能见到的太一占例子,就是与太一神数息息相关,他所谓的失传的“太一九宫占”,其实就是汝阴侯墓的早期太一式盘所代表的古太一,实际上它大体的占卜方式基本完整保留在《黄帝内经》中,相较传世太一占简单很多,这也反映了太一占的演变和发展。

    且,太一式,或者说汉以后的太一式基本没有出现他所想象的失传或是中断,实际上一脉相承。《南齐书 高帝纪》载太一九宫占推历史合验的十三个案例,他宣称用今日的太一数推算完全对应不上。实际上,卢央教授用《金镜式》和《统宗》数推算完全符合,倒是用《淘金》数推算相差一元,而且《南齐书》所载的古今各年对应的太一所在宫,按照如今太一飞宫之法,三年一飞宫,完全能对应的上。

    最后,他似乎不知道太一除了岁计,还有月计、日计、时计,且卜有准不准,自古卜者以岁占为最不准,以时占为最确,而且太一最广泛的用处除了占政事以外,还有占气候灾异的用处。

    总之,窃看来互联网术数研究蛮令人失望的。

    @57966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黄叔正 #57958

    语言有所不当,我的本意是指互联网那些“网红”式的术数研究者,实际上默默耕耘者有真本事的不乏其人,我老师曾言的也指的是他当年的情况,那时互联网尚无,除了线下诸多活跃的神棍、“大师”外,在研究界出名的也就那几个老前辈了。

    @57967 回复 ⚑举报 

    凤城君
    游客

    @黄叔正 #57964

    《谭张遗迹》里只有张其锽的12个六壬占例,并没有说张其锽懂奇门啊,你用这个例子说奇门不是无真,完全站不住脚。

    @57968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凤城君 #57967

    详见谭延闿回忆

    @57969 回复 ⚑举报 

    凤城君
    游客

    @黄叔正 #57968

    捕风捉影,毫无实据的东西,我上哪去见啊?有《谭张遗迹》里有张其锽哪怕一个奇门案例么?

    @57970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首先,我从来没有讲过现存有张公奇门具体占例,你指望看到的类似《断案》那样的无比详细的占例,我没法给你,我只是说根据《谭张遗迹》中众人回忆,尝见张公以牙签摆出奇门课盘形状占卜。

    我不知道你是嗅着什么关键词这么着急赶过来的,可能你是“奇门无真”的鉴定信奉者,我只是想说,真如你们说的那样,那么宋仁宗一定是个白痴。我常劝年轻人多看书,哪怕是泛泛而读,不要自己见识狭隘反而来怪别人无中生有。

    @57971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凤城君 #57969

    和你的谈话到此为止,你的言论没有营养,我不愿意再在你这里浪费时间,劝你也别浪费时间和我辩论了。

    @57973 回复 ⚑举报 

    凤城君
    游客

    @黄叔正 #57971

    你简直太搞笑了,把道听途说的东西都能当成论据,传统奇门式盘是圆形的,能用牙签摆出来?哈哈

    @57981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7944

    抱歉,我前面的说法很可能有问题,不能保证是他的原意。我也是好久之前看的文章,但因为我自己不懂遁甲,对遁甲的存世典籍也极其陌生,看他的文章时虽然眼前一亮,但记忆很可能有大量误差。

    @57983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7964

    先生分享的干货大启心目。虽然我还没有开始研究太一式和遁甲术,但帮我厘清了很多脑中原显混乱的概念。我粗略看到过程少轩老师考证太一九宫占盘的文章(能否称为式盘尚待定),与《灵枢》的九宫八风似乎关系极密,可以互资参证。遗憾我功底太差,还没能细细拜读,但由您的发言就可确认,太一九宫之法应该是完整保存在《灵枢》里了。

    然而太一九宫能否称为故太一式,似乎也需审慎。太一是先秦两汉信仰中的最高神灵,以他明名的数术不止一种,而他作为神煞出现的数术就更多。以《太乙金镜式经》《景祐太一福应集要》为代表的唐宋太一式,与以汝阴侯墓九宫占盘、《九宫八风篇》为代表的太一九宫术,二字到底是不是亲子关系,抑或只不过是都取了“太一”为名的两种撞名数术,我还不是很清楚。

    但《玉海》卷第五的“唐六十家五行”条,应能最好地代表唐人(至少是唐代官学)对数术门类的认知和划分。此篇把唐代数术书分为易占之书、九宫太一之书、风角遁甲之书、式经(下统六壬、雷公、太一这三类)、堪舆(下统历注、四序、地节这三类)、历、占书、龟经、梦书、阴阳书,凡十种大类。另加一些无法归入以上大类的散书和佚名书。在这个分类里,九宫太一与太一式是被截然划开的。九宫太一与遁甲一样,都在式法之外;而太一式,是式法的一种。

    @5798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倏爍先生透露过一条重大信息,即雷公式的式盘实物仍然存世,在平田篤胤的遗物中,存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信息页面见此:"雷公式(占術に使う円盤)" owned by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retrieved from General Catalogue Database

    希望太一式的式盘也有存世的,那就太好了。毕竟日本还有太多秘藏的古代遗产没有公布信息,将来还是可能会有惊喜的

    @57995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7983

    看来网络术数研究的误区很多。

    首先,没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在南朝以后,存在着两种太一占,就是先生说的所谓太一九宫占和太一神数(即太乙式),实际上,学界基本认为这两者本就是一个东西。按照现在网络上的流行的观念,所谓“太一神数”的代表作是王希明《金镜式》,这个《金镜式》与后来其延申出来的如《统宗》、《淘金》诸书都和所谓“太一九宫占”不同,但是实际上,《南齐书》“史臣”所言的用“太一九宫占”推出的古今十三例合验案例,都能用现存的所谓“太一神数”推算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两者本就是一个东西,哪里存在不同呢?

    这个错误认知实际上在南宋就有了,您引的《玉海》就是南宋人所写,其实在唐后太一式已经式微,王厚斋估计也不大清楚太一式,他错误地将一体两名的“太一式”(太一神数),“太一九宫占”当成两个东西,分门列出。究其原因我认为,王厚斋估计是看见《唐书 经籍志》里有一本《太一九宫占经》,与其他诸家《太一式》名称不同,故有此错误。太一神数,即一般认为的太一式,其推算太一、主客目、将、参将所在,也有九宫飞宫之法,再加上《南齐书》的证据因此太一式别名太一九宫也是很好理解的。

    倒是汝阴侯墓里的太一占盘,与今太一式(即太一九宫占、太一神数)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太一小游也用到飞九宫之法,只不过九宫数不同而已,似乎是今太一式的古老版本,所以我说是古太一式

    @57996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7984

    据他的介绍,这个雷公式盘很草率,似乎使用厚纸做成的,我感觉怎么很像方士做的遁甲式的那种建议纸质小圆盘?

    @58077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7995

    原来如此,感谢先生指教!这倒不是网络上看来的,是我自己读书不系统形成的错误印象,实在惭愧…

    我因为没在太一方面用过功,没有摸清这个领域的学术源流。以前也曾在卢央先生的术中浮光掠影看到过《南齐书》的占例,却没注意到里面已经称此法为“太一九宫占”。您提醒之后再一看才发现确实如此,有这一环接上,太一九宫与今之太一神数真的必须画等号了。

    日本那个纸质雷公式,我也觉得会不会类似明清遁甲书里那种纸糊小转盘,如果那样就根本不靠谱了。可惜见不到照片,不知道盘面上是什么样

    @58086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8077

    先生何必自谦,我早已知道先生醉心壬学雷公,对于太乙研究想必也分身乏术,怎敢妄加指责要求?网络上发言但求简练明了,所以表达多有含糊,语言不清,还望先生见谅。

    主要是先生常常提到那个叫少微的,我对他原不是很了解,网络上搞术数研究“网红”们质量一言难尽,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我最近是以古式为主要研究的,就是太一和六壬,对于遁甲基本上没有什么涉猎,您之前说他讲遁甲有分天一太一之别,我想这么大的一个发现还是前人从没有涉及乃至意识到的,于是顿时来了兴趣。但是想到天一太一运行各有顺逆阴阳,而且似乎和遁甲式没有什么关联,就算真的把天一太一系统引入遁甲,也不会根本影响遁甲式的内在逻辑。于是我翻阅唐书,结果发现原来是这样的乌龙。

    后来我又看见了他谈古今太一之别的文章,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其中错谬之多,我上文只是稍作评价,估计少微专攻遁甲,太一式就没怎么涉猎过罢。但是他关于太一式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认为太一无真,正好和平时我们说的“奇门无真”相反,这个还是确有他的道理。不过他说太一的假是由于其机械的循环史观对于现实的生搬硬套所致,其实我要说了,三式统统都是循环观的体现。至于为什么六壬在预测史上大放光彩,我猜这主要是人的问题,学的人多了,那种“于易敏悟”的人就更容易接触学,他们往往对于卜筮有这独到的见解,或者是敏锐的体会。这是也许是一般人学不来的,而三式之中,太一与雷公常被封禁,学者自然少了,而且太一主要预测国事,在古代本就与凡人无关,且妄论国事,可是灭族大罪,即使乡野草莽之中,有人能有所明悟,也不敢谈论,于是就此埋没。也是令人感慨。

    @58088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8077

    日本电影《阴阳师》中,就是野村万斋饰演安倍晴明的那两部,其中第一部里那个阴阳头道尊,在作法害人的时候,就是用式的,综合来看,当是雷公式,但是那里面的雷公式却和壬式基本一样,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占卜器材,比如六壬式,我仔细看过,是非常真实的,不知道是否是导演确实听说过用来施法的雷公式的形制或者是导演的自作主张?

    @58090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黄叔正 #58086

    在说太一式,太一式虽然传世典籍不多,不像六壬奇门那样卷帙浩繁、鱼目混珠,历代争议之处不多,且史书中多有记载较为完整详细的案例(这点六壬就差多了),从这些案例来看,太一式古今变化也不大,但是,太一式起式排盘非常复杂,理解难度远超遁甲、六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六壬排盘就已显吃力,遁甲排盘更是云里雾里(尽管遁甲是古今学人公认比较好理解的),太一排盘,涉及到专业数学,就是相当难以掌握了,且六壬遁甲的神煞、起课模式有相同之处,而太一的神煞、起课模式大多是独有的,这就更令人理解困难。我认为越是复杂的式占,越容易令人产生一个误会,那就是错以为它的排盘很高级、很详细,人就越是容易依赖于死的排课,而懒得去动脑思考、选择,而忘记发动自己的心去与天地契合,这样也会导致占卜失灵。毕竟三式的课局都是极少的、有限的,哪里能完全对应上几乎无限的混沌的事件呢?所以一定要会用心选择。

    @58095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8086

    感谢先生替我宽解,但我原先确实想错了,被您提醒之后更正了认知,收获很大~惭愧我对六壬和雷公式也不算真的了解,只是空闲时业余收集一点网络上的古籍资源。而太一和遁甲就更尚未启蒙。六壬我算是刚勉强完成前期的目录学和版本学调查,差不多可以开始学内容了,但还得边学习边校书,龟速进展。雷公式全是我在收集六壬史料时旁及的,当时挖出一串线索之后,我以为可以大概想象出它的面貌了。但现在看来,那些材料能支持还原的只不过是宋代雷公式,而唐宋之间有个大断层,我们对真正唐代雷公式的面貌仍然一无所知。

    《阴阳师》里的式盘,我记得在那里看到过报道,剧组人员接受采访时直接说是按照中国出土的汉式盘和上博六朝铜式盘仿制的,因为日本国内已经没有六壬式盘了(或至少没有公开可见的实物)。但在阴阳道和东密里仍然有很多秘法、很多文献涉及了式盘法术,包括对式盘上诸神灵的操控(阴阳道中的“式神”本义即来源于式盘),与中国的宋代版雷公式应有可以互参之处。

    少微说的太一遁甲,我想起来一点,他似乎是从《兵要望江南》看出端倪的,他的旧文暂时找不到了,我这段时间用不了电脑,需要到到电脑里翻一下~

    我刚才搜了一下兵要望江南,里面确实有一章标题叫《太乙遁甲》(今存诸本全为明清抄本,故“一”皆徇时俗而讹作“乙”),里面描述的都是遁甲的内容,而与太一全然无涉。不过,维基文库的《兵要望江南》质量很高,是经过大佬校勘的,校勘记里列出好几种古抄本并不作“太乙”,而且作“天乙”。

    看来我们今所熟知的遁甲术在唐末五代确有“太一遁甲”或“天一遁甲”之称,但太和天之间必有一误,所以至少《兵要望江南》不能证明存在两种对立的遁甲法。不知道少微以前的那几篇文章里还有没有举出其他证据,我过段时间回去翻一下

    @58096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58095

    *校勘记里列出好几种古抄本并不作“太乙”,而是作“天乙”

    @58098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8095

    先生所见当是《兵要望江南》耶?我观《李卫公望江南》并无遁甲占,又于维基文库见题名《兵要望江南》者,云唐易静撰,亦不见遁甲占,不知先生所见何本,愿赐教。

     

    @58099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黄叔正 #58098

    且易氏之望江南,其言《太一式第二十七》者,所云非太一式也,有乙丙丁三奇及云龙虎遁者,皆遁甲之学,诗句开门即云“太一式......五日六时成一局,八门九曜遂时当”,盖八门九曜,五六成局者,遁甲之成局也,太一起式,先看甲子积年数,再推太一临宫,岁计、文昌、始击、主客大参将,之后才涉八门,另九曜于太一一无所涉,太一有九宫之神,所谓太一九宫神也,轩辕、青龙是也,此非贪狼、巨门,天辅、天蓬之北斗九曜属也。若是所谓太一遁甲式,则不应在开门即云“太一式”,后文又云“太乙遁”,很明显作者把太一、遁甲混杂起来了。

    我发现维基的易氏望江南内容与李卫公望江南基本一致,可见又是一个套名之作。

    @5810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8099

    正是此本~抱歉我记错了,标题不是“太乙遁甲”,而是“太乙式”。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版本的情况。观校勘记,其他一些版本的此章标题作“天乙式”,正文内也作“天乙遁”。

    市面上又有一种讹传的节略版本叫《李卫公望江南》,我估计是因为兵要望江南的真实作者易静名声不够响亮,而读音又与李靖略微相似,所以后世术家或书贾发挥了傍大款的老传统,把此书强行附会给“李卫公”。题作《兵要》并署易静者应是此书的原貌。

    @58102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先生无妨,我只是想说,互联网的“网红”们大多不靠谱,术数这种非常复杂深奥的学问更是如此,即使少微的问题很多,但是他也已经是互联网研究术数方面的“网红”的天花板了,至于叶茂然之流,就不忍心继续说了。先生研究术数,还是要多看古人著作,近人研究论文,对于今人的研究,也要批判性接受。我极推南大程少轩,此公是当今术数研究的新星,也是鬼才,对于术数颇有妙悟,此公邮箱公开,足下可与他讨论。

    @58168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黄叔正 #58102

    感谢先生推荐~少微的说法我此前主要是觉得新颖有趣,但还未亲自验证其证据链是否可靠,因为我还没开始从严格的文学角度梳理过太一和遁甲的源流。这也是我前面说等我有机会要把整条思路有一遍的原因,看一下其提出的论点是否能明确证实或证伪。今人的话我基本是不会直接接受的,我只相信小学和文献学考证呈现出来的硬事实,其他学说在暂未彻底证伪之前,都只能放在“可备一说”的范畴内。

    程少轩老师是个神人,我在B站听过他的几场讲座,十分厉害。他是从整理马王堆帛书数术起家的,后来研究拓展到整个先秦两汉的古式占,功底过硬且路数纯正。

    原来他的邮箱是公开的啊,我以前一直想找找不到,因为他曾修订过一片西汉(或新莽)木牍上的释文,上面记载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天一贵神昼夜治所规则(即我们熟悉的“甲戊庚日昼治大吉、夜治小吉之类)。按理说程先生释读汉隶的经验如此丰富,不太容易认错了,但还是犯了几处本不该犯且略微严重的错误。我想找他的联系方式一直没找到,最后只搜到他的facebook账号,所以就用messenger给他发过去了。但至已过去今一两年,没有任何回复,不知是他现在完全不用fb了,还是不屑回复陌生消息。还想请教您一下,在哪里能看到他的邮箱呢?

    @58186 回复 ⚑举报 

    黄叔正
    游客

    @243518015 #58168

    原来如此,我原本以为程老师邮箱公开,因为大多数学校的硕导和大学教授大多会将自己工作邮箱公开,程老师邮箱公开也是一位和程老师关系要好的先生对我说的,或许程老师邮箱曾经公开,也可能这位先生记错了。

    关于程老师的Facebook,我虽然也不清楚程老师到底使用不使用。但是一般来说,就我所见的情况来看,除非某位老师是常驻外国,或者是经常需要出国交流,他会用外国联系方式多些,不然一般的老师是不大用的,除非这个老师出国。

    程老师可惜最近正在生病,不愿意别人打扰他,不然我可以去问问他的工作邮箱。先生还是稍等一段时间。最近我正忙于搜括古式占典籍,也难以分身。

     

    @58187 回复 ⚑举报 

    钟小臣
    游客

    @黄叔正 #58102

    学习各位老师的讨论,受益良多,忍不住插言两句,若有不当,还望各位老师勿怪。

    如黄老师所言,数术做为一门非常复杂深奥的学问,当下研究的误区也很多,学术界,虽然近些年对于数术的研究日益重视,佳作也不断出现,但整体来讲,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资料本身的问题,当下学术界研究数术,大多还是从出土简帛与文物入手,早一些的,如马王堆帛书,王家台秦简、放马滩秦简,稍晚一些的,如敦煌遗书、黑水城出土文献。这两种资料,都存在一些问题,

    二、对于早一些的简帛资料,因为大多出土于墓葬,实际上需要考虑墓主人的身份问题,当下出土简帛的墓葬墓主,大部分都非“数术”的专业人士,其出土简帛资料偏于日常应用,如程少轩先生在讲座中讲到的,出土的数术资料,若归类,百分之九十要归入“选择类”,这实际上是有原因的,选择类的资料,类似于当今家庭日用的“黄历”,在数术的分类中,等级是偏低的,但属于主人日用必备,死后,列入陪葬也比较正常,而相较比较高级的数术,比如式法类、卜筮类图书,非专业人士一般不易涉足,自然也很少能在墓葬中出土。

    @58188 回复 ⚑举报 

    钟小臣
    游客

    @黄叔正 #58186

    三、中古时期的数术资料,其中的问题也有一些、中国的数术,自秦汉是一变,由唐宋又有一变,尤其是宋代以降,数术的变异是非常大的,古代数术传承,师承重于书授,但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成熟发展,图书大量印行,数术图书的大量编辑与刊行,对数术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与图书刊行与数术传承的关系有关,图书的编辑与销售,讲的是量,书卖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所以传播量更重要,而数术传承,讲究的是质,要保证数术传承的纯洁性,所以传承人的可控性更重要,但正如当下的互联网一样,当时的图书业对于数术的传承而言,是降维打击,数术有传承的人,未必会把真实传承的技术要点写进书里,但不影响书商编造内容,制造热点,正如我的老师所说,宋代数术图书的大规模发行是上古数术大范围变异的开始。因此,很多数术的传承,至宋代后,由显到隐,如各位先生讨论的雷公式以及卜法等等。我们看敦煌遗书,其中很多内容,与当今流传下来的数术之间差异很大,也和宋代的数术变异有关,因此,对于各位老师所说,研究要追述唐代以前的资料,我是深以为然的。

    四、当下数术的研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重资料不重传承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一点,于学术界而言,也属于必然之事,当下学术界对于数术的研究,是源于对出土简帛、资料的整理,因此,对于学术界而言,简帛研究、资料整理是主业,数术的研究,是副业,是服务于主业的,而数术的传承,又有其特殊性,以李零先生的观点:“数术的传承,有点类似于“新瓶装旧酒”,瓶子可能是新的,酒有可能是老的”。但这个酒换瓶换得多了,难免会变味儿,原来的酒是什么样就隐藏得越来越深,因此,知源也很重要。

    五、学数术,要了解其中的“技术规则”很难,因为很多东西,是不会记之于书的,或者有记载却因兵燹水祸而亡失,但数术,本质上还是一门技术,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技术规则,就难免“入坑”,比如若把“洛书”理解为“中国最早的幻方”,即所谓“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那就掉到坑里面了,洛书实际上是讲乾坤生六子的顺序的一个图式,其中的纵横十五,只是显示内部平衡的规则,而不是这个图式的本质。再如,看王家台秦简《归藏》,若了解“金口透易”中的“八动占”,则可以直接复原其中的占法规则,以上内容,可以做为数承传统对数术研究的一点启示。

    六、按我的老师讲,研究数术,最好的条件是:“有平台、有节操、有理想,有资金、有传承”,学术界,可以做到“有平台、有节操、有理想、有资金”,但做到“有传承”不容易,当然,这里的传承,不是讲学术师承,是讲对民间传承的整理,而对于民间而言,想做到“有平台、有节操、有理想,有资金、有传承”则更难。而且,加上民间一大批“江湖人物”以及“营销、传销”人员的介入,这个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商业,越来越复杂。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还望各位老师指教

    @58225 回复 ⚑举报 

    旧河書舖
    游客

    各位的讨论真是精彩 受益颇多

    @58253 回复 ⚑举报 

    修隐者
    游客

    各位大师,能打听个传说不,你们有谁听过在八十年代吧,辽宁那边有个传说出动很多军队在抓捕一个学习奇门遁甲的是嘛

    @58256 回复 ⚑举报 

    采云归
    游客

    @修隐者 #58253

    我是辽宁人,也听说过,但是不知真假。不知具体过程。倒是有一股学习法术奇门遁甲的热潮,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老家同姓两兄弟,哥哥先学,听说小有成功,于是弟弟也练习起来。不幸的是,哥倆在练习一年半左右时,相差几个月,全都精神失常了。今年春节疫情期间,我在老家,其叔叔还提起哥俩个说,他本人哥哥负担非常重,倆个侄子痴呆三十来年,只能依靠老人退休金和救济。言下之意,哥俩个都废了。扯远了,当个小故事说说吧!

    @58289 回复 ⚑举报 

    烈阳
    游客

    @采云归 #58256

    这应该就是典型的叶公好龙了,催动了某些符诀见到了一些非常规的东西。所以吓废了。真正的遁甲若有所成,事必过这一关。那些掰扯书本文字的奇门还是算了吧。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25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253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天一閣六壬古籍兩種:五變中黃經直解、六壬肘後經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