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29 个帖子:1-29 (共 29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28107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发现流传经过

    浮生六记这部书的流传很复杂,因为当事人的序跋没有将流传经过讲清楚。

    主要涉及两个人,一个是发现者杨引传,一个是记跋者王韬。

    根据序跋,主要出来两派争论:

    一派认为,杨氏购得此本是道光年间,过了几十年,光绪才刊出。

    另一派认为,王韬跋曰少时于里中曹氏家中读过,故杨氏所得与王韬所读不是同一本。

    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是道光时期杨引传已经得之,王韬所读即此本。

     

    今大概据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研究作一归纳整理:

     

    浮生六记原稿疑为嘉庆时期作,共六篇。

    (关于作者沈复的研究成果很多,暂不表此)

     

    道光八年,1828年。

    王韬生于江苏甫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王韬十五岁,学于顾氏青萝山馆,恋蘅女,未成良缘。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9、20岁)

    辛未年,王韬是年十九二十岁,应考不第,归乡。正月娶发妻杨氏。杨氏名保艾,字台芳。王韬后更其字曰梦蘅。即杨引传之妹。(见《弢园文录外编·先室杨硕人小传·》)

    杨引传随父自蜀归里,于苏州冷摊上见此浮生六记,疑为藁本,六篇残存四篇。(见《杨序》)

    同年杨王相识。

    注:虽然我这么说,因为这样比较合理,但不确定杨氏是哪一年回乡,至少在道光二十九年已见饮宴记载(见王韬《苕花庐日记》)

     

    道光廿七年至道光三十年。

    王韬常于甫里曹氏畏人小筑玩读此书,并作跋文,感怀曰

    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

    跋后未及一年,妻死,举案仅四年,哀之。(见《王跋》《先室杨硕人小传》)

    其间亦戏于曹氏海藏禅院。又游于唐陆龟蒙隐居遗址斗鸭池畔,成立诗社。

    所谓“丁未顾慧英女史擅场,戊申曹素雯女史压卷”,即1847与1848年事,时年二十岁(见《漫游随录》)

     

    全文摘下: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裙。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危坐,须眉如生。相传曾于像腹中得遗稿,即今之《笠泽丛书》也,赖以传于世,显晦信有数哉!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青萝山人一联云:

    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

    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

    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烟晚露初,领略尤胜。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集裙屐之雅流,开壶觞之胜会。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时,余年少嗜酒,量颇宏,辄仿“碧筩杯”佳制,择莲梗之鲜巨者,密刺针孔,反复贯注,自觉酒味香洌异常,一饮可以数斗。又取鲜莲瓣糁以薄粉,炙以香膏,清脆可食,亦能疗饥。社友群顾余而笑曰:“子真可谓吞花卧酒者矣!”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折简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丁未顾慧英女史擅场,戊申曹素雯女史压卷。徐淑才高,秦嘉为之退避,洵足生闺阁光而为巾帼吐气也已。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乃不解阿谀者流,以高人静士之容,下拟幸臣之貌,“莲花似六郎”一语,不诚千古奇冤哉!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多,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调冰雪藕之外,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戊申七夕,杨梦蘅小病初起,凭阑望河汉,言知寿短,若得在君家生一子虽死瞑目。

    同年赴沪探望父亲。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其时与杨引传多有饮宴。恋上红蕤阁女史,多有信札。(见《苕花庐日记》)

    是年夏,父殁于沪,里中洪灾,王韬遂赴沪谋生,业于英人墨海书馆。

     

    咸丰元年,1851年。

    中秋,杨梦蘅赴沪见王韬,而后病逝沪中。

    后某年春,王韬自沪返甫里,宴于曹醴卿家中,追忆旧跋,颇悔其籤。

     

    《弢园尺牍·寄曹醴卿上舍》曰

    小桃开后,始旋里门,蒙君留宴,重拾坠欢。韦厨食品,别浇风味,得君家一饭,至今犹甘香盈颊也。蚁舟申浦,仍觅旧枝,花放月圆,怀思綦纫。当时泼酒沾襟,哦诗题壁,可为词坛中一段佳话。令妹少芬女士作有《白桃花》诗,情韵缠绵,不愧作者,吾里中多一不栉才人矣。顾媛慧英亦娴吟咏,盈盈竟秀,女子多才,未必让柳絮风流为独步也。韬也幽恨茫茫,百端交集,真卿乞脯,义山无题,兼而有之,埋香葬玉,墓草垂青。触拨冰弦,柔肠欲裂,一种芬芳,悱恻之怀,无从抒写。花晨月夕,黯然自伤。犹忆曩时与足下读书畏人小筑,詀毕之余,纵谭一切,尝言白头偕老是庸福非艳福也,美人百岁亦一鸠槃之丑妇耳,必也兰摧玉折,斯情益深。语虽不经,然足下首肯以为创论。讵意昔日之谰言,竟作今兹之籤语哉。细君梦蘅容虽中人,而娴静寡语有大家风焉。倘其润以文藻,即不能方轨前秀,亦可与芬、慧比肩。何图坠而轻尘与落花俱谢耶?海上诸友劝韬权纳小星以替明月,韬以为名妹才士旷古难并,欲得佳妇非数生修不能。况彼造物刻意颠倒,故留缺陷。生平常为恨事,世岂有霍小玉、冯小青其人乎?苟属非偶,辍瑟不弹可耳。吴淞渺弥,云树馣霭,相思不见,我劳如何,伏惟强饭,珍重不一。

     

    咸丰十年,1860年。

    太平军攻陷吴地,王韬于沪中闻之驰书招杨氏至沪,未果来。

    (王氏《瀛壖杂志》杨氏《甫里寇难纪略》)

     

    同治元年,1862年。

    王韬居沪,上书太平军贼刘肇钩并请转呈李秀成,劝之勿攻沪中租界,力攻清军。既而其信为清军截获,发令捕之。王韬急逃南天,遁至香港。其后得知,杨引传九死一生,已逃里至沪。

     

    同治十三年,1874年。

    潘钟瑞为杨引传所藏浮生六记题词且赋诗十首

     

    光绪三年,1877年。

    杨引传欲刊出旧藏的《浮生六记》,王韬于香港闻之,寄去新跋,忆其旧事,哀其旧谶。

    全文收在《弢园文录外编》,独悟庵刊本则削去“辄生艳羡”等句。

    全跋曰:

    余少时读书里中曹氏畏人小筑,屡阅此书,辄生艳羡,尝跋其后云:“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妇准以一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呜呼!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历来才色之妇,湮没终身,抑郁无聊,甚且失足堕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夭者,抑亦难之。乃后之人凭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寿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尽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顾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为之谶也。

     

    光绪四年,1878年。

    杨引传将所购浮生六记并他书抄本多种,交由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刊出,名为“独悟庵丛钞”。

    (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28108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版本待我饭后再忙,上面的流传研究了一天,杨王坑了后人

    @28116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重要刊本

    自光绪四年,1878年,杨引传将抄本初刊,至今143年。版本数百个。

    但浮生六记的大多数版本是近些年疯狂出版搞出来的,

    最有价值的(最早刊刻)也就最初的两个版本而已,一个是《独悟庵丛钞》,一个是《雁来红丛报》。

    除此两书,都是垃圾。再跟我念一遍,“浮生六记版本,除了独悟庵和雁来红,都是垃圾”。

    至于独悟庵和雁来红两本,各自有哪些异文错误,有待研究,全书一万多字,估计也很难研究了,相当于全书读两次,还要在大海里找不同,很恶心。

     

    独悟庵丛钞当然是除了原稿以外最好的刊本的,刊刻前的抄本现在不知在哪,没人提过现藏地,估计是湮灭了。

     

    至今篇目为: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原缺)
    卷六 《养生记道》(原缺)

     


     

    后来俞平伯根据这两个版本校对出一个《霜枫社》的刊本,这个是现在所有通行本的主要母本。

    至于霜枫社校本,到底校正了哪些字,有待研究。我粗粗地翻了一下,好像序言里只说了书籍价值,终究是没说校改内容。

     

    为什么现在的通行版本是《霜枫社》的刊本?

    1、光绪四年申报馆刊的独悟庵丛钞很稀少,深藏国图。

    通常各大学图书馆也有藏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没有放出来出版。可能是因为现代出版,如火如荼,没必要出古刊本。

    2、雁来红丛报很稀少,深藏上图。

    雁来红丛报是光绪时期创刊的一种报纸,1906年4月创刊,前面五期有浮生六记。这种清代报刊是很不受重视的,很稀奇的。我因为巧合,见到了,买了包含浮生六记那几期的复制本,发现上面有上海图书馆的印记,才知道上图有。

    这些牛人,深藏上图书库的东西都能搞出来,也不知道怎么操作的。

     

    只要这些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没想到或者没人提醒或者不愿意,那就没有合作项目,与各大出版社没有合作项目就不会出版流通,故可曰“深藏”。


     

    传说清代《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收录其中一记,但这套书卷帙浩繁,还没找到其中的浮生六记

     

    重要版本列表如下:

    1、1878年.光绪四年.独悟庵丛钞本.申报馆刊本  【最重要】

    2、1906年.光绪卅二年.雁来红丛报本.黄摩西刊 【次重要】

    3、1912年.民国元年.上海明明学社本                    【早期刊本】

    4、1915年.民国四年.说库本.上海进步书局刊      【早期刊本】

    5、1924年.民国十三年.俞平伯校本.北京霜枫社 【普通】

    6、1926年.民国十三年.中国文荟本                      【普通】

    7、1931年.民国廿年.上海大东书局本                   【普通】

    8、1936年.民国廿五年.林语堂译本                      【唯一英文版】

    9、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附钱泳《记事珠》【末两记信息】

     

    10、1935年.民国廿四年.足本浮生六记.上海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  【罪恶】

    最后一本重要在于伪造残文,知名度比较高。

    自号《足本浮生六记》,除原存前四记外,尚有王均卿新发现的末两记:《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逍》。

    几十上百年来对其真伪有争论,但研究浮生六记的人其实也不是很多,都是在印刷,近年互通消息,才对这个伪造本搞得比较清楚。比如《伪·中山记历》大部分内容是抄袭《使琉球记》......

     文史掌故专家郑逸梅在其《清娱漫笔》一书中披露,王均卿死前一年,曾约他伪作两记,并谓《养生记道》随便写写无妨,《中山记历》却不可无有根据,他藏有赵介山出使琉球的日记可资参考。

    1992年5月26日,郑逸梅又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王均卿的“辛臼簃”》一文,再次披露:“某日,他(王均卿)提出要我摹仿沈三白的文笔,伪作此‘二记’,由他送世界书局出版。因为我的文体,在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和沈三白有些相像,秀丽轻清……我当时很拘谨,也不愿作伪,所以婉拒了。”至于两记伪作出于何人之手,郑逸梅认为,世界书局,当有知者。

    后来,由原大东书局的同仁爆出真相:足本《浮生六记》五、六两记,系由寒士黄楚香炮制。王均卿与黄楚香约定,由王提供使琉球资料,书成后付稿费二百大洋。

     

    钱泳《记事珠》与佚文《中山记历》

     

    世所共知。浮生六记一直残缺末两记。

    甚至出现了《足本浮生六记》这样的有意作伪。

    2005年秋,南京彭令于朝天宫古玩市场书摊上见一残破的手抄卷,题名《记事珠》。彭令购得后细读之,原是清人钱泳手稿。又将信将疑,四处拜访鉴定。2006年,付之拍卖,最终流派。拿回后,请人对残件装裱,分成几大册。

    继续请一些专家作鉴定

     

    后来再细细读之查证,发现此钞

     

    1、涉及钓鱼岛主权问题。

    2、涉及琉球主权问题。

    3、记录了沈复随使出琉球国的内容,名《海国记》。

    4、有钱泳《履园丛话》的原稿文字

     

    因为有以上几点,这个钞卷变得重要起来,越来越多人关注研究,2012年拍出一千多万,现在好像已经收归国有了

    钱泳所钞《海国记》疑即浮生六记第五记《中山记历》。严格来说是转录本、摘抄本、原始版本。文笔大似沈复。2010人民文学出版社增订《浮生六记》已经附录了记事珠涉及浮生六记的内容,可以下载这部书观看详情。

    同时还有部分共存的文字,可以互考。例:《钱泳<记事珠>“浮生六记”条目前文字来历的思考》一文的相关研究

     

    沈复的另一本著作《万蕉园十快记传奇》

    此书为民间藏孤本,是一个剧本,有沈三白像,有沈氏与友人的相关信息。浮生六记现存四记,到陈芸逝世止,而《万蕉园十快记》记录了沈复与后纳小妾华萼的信息,沈复去世后,华萼一直存活于世,垂垂老矣云云。

    根据一些现存实物,如沈复手书对联等,花萼确有其人。

    传说,这套书早年为民间私藏,动乱时代,没收了,存到苏州图书馆,动乱结束又返还给主人。所以现在这部书还是孤本,但是当年苏州图书馆有一个胶片备份,所以现在去苏州图书馆也能看到其书。未能查证

    至少在网络上我看到不止一个人看到这本书,有的是从苏州图书馆借阅的,有的是去友人家看到的,有的人干脆有彩色复制本(应该不是原本)

     

    《万蕉园十快记》图片请看文章:《浮生六记》极简史

     

    @28128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6h1rMTAvl4l19g6GiNjlQ
    提取码:06st

    雁来红本尚未扫描比较懒,

    独悟庵丛抄本缺卷二,是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文献互助”搞的。

    但是文献互助的限制导致最后的十几页接不上,如果有技术人员知道怎么处理可以帮忙整理一下

     

    @28175 回复 ⚑举报 

    希拉里
    游客

    谢分享

    @28481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更新

    独悟庵丛钞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可以下载了,已经两三个星期下不了,昨天下载了一下发现可以,今天又下载又可以。这个机制我是搞不懂了,推翻了前面所说。反正已经下载完本。在旧链接里。各位去更换保存一下新文件就行。

     

    发现

    在合并文件过程中,恰巧又发现,独悟庵丛钞本和雁来红丛报的一些异文。应该还有很多,目前看到这处:

    《独悟庵·卷二·六页》:......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结束)

    《雁来红·卷二·四页》:......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非所谓当日浑闲事而今尽可怜者乎。(结束)

     

    由于雁来红丛报没有转载说明、其主编太早没、回忆性文章不多、杂志研究少等等原因,为

    什么雁来红丛报本浮生六记会多出一些文字?目前我是搞不清的。

    可能《雁来红·浮生六记》不是网上介绍的那样是转载本,是据手稿排印的,独悟庵漏了。

    也有可能是雁来红多了,误入衍文。

    希望有更多大佬查到相关信息。

    @28483 回复 ⚑举报 

    xiaolvtian
    游客

    《万蕉园十快记》非孤本,南博也藏一部钞本。

    @28489 回复 ⚑举报 

    一梦
    游客

    先前在此求浮生六记版本信息,未曾想今日读到此帖,先回复再细读。

    @28493 回复 ⚑举报 

    xiaolvtian
    游客

    《雁来红丛报》电子版出自上图所建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

    @28513 回复 ⚑举报 

    叶子花
    游客

    @xiaolvtian #28493

    确实有,但是一本20,全弄要100.。。

    @28547 回复 ⚑举报 

    xiaolvtian
    游客

    在已购买“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公共馆或高校馆内网下,不花钱。

    @28582 回复 ⚑举报 

    一梦
    游客

    @苏崇鹂 #28116

    “浮生六记极简史”这个链接里面,雁来红丛报的版本品相竟然这么好,楼主有雁来红版的电子档提供下载吗?

    @35925 回复 ⚑举报 

    蓝格格
    游客

    苏崇鹂先生的观点“杨引传和王韬俩人所读《浮生六记》係同一版本”,本人不敢苟同。参考中华书局出版《弢园文录外篇》中P324-325“浮生六记跋”全文,可知《独悟庵叢抄》版本中王韬的妇兄杨引传出于个人情感在《独》版正式出版前删节了两段王韬的新跋文,其中内容甚是关键:1、王韬曾经为《浮生六记》作过新、旧两篇跋文,旧跋文作于清道光廿九年<己酉年>-道光三十年<庚戌年>间(约在1849年秋-1850年春),地点在甫里曹氏畏人小筑;新跋文作于清光绪三年<丁丑年>秋九月中旬(1877年10月17日~26日间),地点在香港;《独》版所附为有两段删节的新跋文;2、王韬所读《浮生六记》疑似为全本:王韬的新跋文详细介绍《浮生六记》的六记篇名,杨氏因此而得知其所得"稿本”为残卷以及所缺失另两篇的篇名;另外杨氏也是通过王韬所寄示管贻葄的“分题沈三白处士浮生六记”编作“浮生六记分题”;如果把王韬的新跋文补齐,参考杨引传的序文,可知:杨引传所得“稿本”为残卷,无管贻葄的“六绝句题诗”和所缺另两篇篇名;王韬少时在畏人小筑所读疑似为“全本”:包括管贻葄的“六绝句题诗”和后续所缺两篇;

    另《独悟庵叢抄》和《雁来红叢報》两个最早版本的《浮生六记》均已入手,仔细核校多次,原来个人认为的“三个关键版本”(《独》版、《雁》版和《霜》版)观点也随之而变,目前最关键的版本唯一只有《独悟庵叢抄》版本的《浮生六记》,但是很可惜这个版本也并不是杨引传所谓的“稿本”了。清代光绪四年<戊寅年>五月初四日(1878年6月4日)由上海《申报》馆馆主“尊闻阁主人”(即申报馆创始人之一美查先生)安排重新排版(每半页十二行,每行24字)以“申报馆仿聚珍版”系列丛书之一《独悟庵叢抄》(四种)公开发售,据专家估计发行量大约二千册,存世至今,寥寥无几,存世多在国图等专业图书馆,故而连续追踪十几年费尽周折才得以一窥真身。此版本的《浮生六记》(残卷四卷,两册)包含:潘麐生题“浮生六记序”、杨引传题“浮生六记序”、管贻萼(葄)题“浮生六记分题”、“浮生六记原目”、正文四卷、王韬所题“浮生六记跋”;研读多遍仔细核校之后再次发现“稿本”已非原貌,实为“译本”!《申报》馆在重排活字版时不知道被哪位主编或编辑翻译成白话文了,【正在查找文献资料佐证】相对而言通篇四卷手民之误颇多,译改之处虽然不大,不影响全书内容的阅读和连续性,但是由此而丧失了让大家看到所谓“稿本”原貌的唯一一次机会。杨氏的这本“稿本”后世也因此值得怀疑其真实性的存在(笔者个人保守认为杨氏所得乃沈三白早期抄本或笔友、画友、故友所抄的后期抄本,理由详见后面所述。),这本“稿本”真是命运多舛,侥幸被杨引传在旧书肆偶得,先后借给杭州的亲友:葉桐君、潘麐生、顾云樵、陶芑孙等人传阅,险些借出之后得而复失,最后终于物归原主珍藏不再“得窥”。经历一百五十多个岁月,最终这本杨氏所珍藏的“稿本”花落谁家有成为一个百年之谜。【杨引传曾作“偶于故书肆得浮生六记一书,作者为近人沈三白,逸其名,书其亲笔也。为人持去不可复得,余甚惜之,姑以四律寄嘅。”和“重得浮生六记”两篇。】《雁来红叢報》五期连载合刊铅印本【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四月~闰四月间(1906年4月底—6月初)每半页十三行,每行30字;内容只保留正文残卷四卷,无序、分题和跋部分。】应该是《独悟庵叢抄》版本的重排本,黄摩西在苏州编辑排印时修改部分原本的多处“手民之误”,但是仍然沿袭多处《独》版的原始错误和手民之误。至于上面大家提出的此版所多出的“非所谓‘当日浑闲事,而今尽可怜’者乎”一句,疑似黄摩西所持的《独》版母本中个人批语因核校不仔细而重编入正文所得。仅此一处与《独》版有出入,因此断言《雁来红叢報》乃《独悟庵叢抄独》的缩减重拍本。至于“霜枫社”俞平伯先生所编辑标点的《浮生六记》虽然参考《独》和《雁》两个版本,仍然是只对两个版本的“手民之误”进行重新修改编排,受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运— 动”之影响额外增加了标点符号,赢得了近代人的宠爱而流传于世,使得上海《申报》馆出版的该篇“《浮生六记》译文”也从此深入人心,成为公版著作而屡屡再版、重版,其中的关键性错误几经后世研究者公之于众仍未得修改。成了“以讹传讹”的百花齐放。俞先生对《浮生六记》的研究还算够早,可惜俞先生的带标点版横行民国之后一直到现代,再无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网络上也仅有个别爱好者在搜罗历史资料填补“沈三白”或“浮学”研究的空白点。(感谢:天风上人和另外几个老大哥的研究让我也眼界大开,思路大开!)

    最后提一下山西彭令先生所发现的钱泳手稿本“浮生六记”残稿,人文社出版的两版(1980版完全沿袭“霜枫社”俞先生旧版无改动;2010版本彭令整理“增补本”乃“霜枫社”俞先生四卷本+“海国记节选”),80版内容无更新,继续沿袭“手民之误”和“标点之误”等新老错误,可读性不甚高;2010版新增钱泳的“海国记”片段读来屡屡感觉别扭之极,唯一关于卷二的一段批注内容倒是值得研究。疑似与沈三白年岁相当所处同时代的幕府同行的钱梅溪先生也许通过弟子杨补帆(沈三白之萧爽楼画友)或其他沈三白幕友的交集有幸偶然读到《浮生六记》全本,随手抄写了几段“抄本”;因此才有卷二这段与目前《独悟庵叢抄》版本或其他公版截然不同的一段文字,由此也许可以证明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虽然生前未公开刊印,但是已经在其完成六篇全文后以“手抄本”小范围流传,因此才多出新的六篇名字(静好记、闲情记、坎坷记、浪游记、海国记、养生记)和沈三白修改前后的不同版本。【钱梅溪手抄本《浮生六记》的六篇新名字倒是很符合“传奇”的清代时髦特色。“海国记”片段正在研读核校希望能够GET原文关键点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疫情期间,静心研读核校《独悟庵叢抄》版本的《浮生六记》,收货颇多。放句大话:“目前所有版本都是满目‘疮痍’,手民之误和后世画蛇添足翻译之误造成目前所有正版“中文版”以及“英文版”、“日文版”的《浮生六记》都是错误连连,不堪忍读。”,【请大家原谅我这个唯美主义者的私人偏好!】所谓世间“最美之书”原非如此,期待可以慢慢复原,感谢沈三白先生写下惊世遗著,若读《浮生六记》请从《独悟庵叢抄》开始,其他版本全做参考。

    抛砖引玉,受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阅读权限的限制以及古文研究水平的限制,以上仅仅个人观点,欢迎同好或专家一起拍砖,共同增长见识。

    @35930 回复 ⚑举报 

    蓝格格
    游客

    我支持苏先生的“有可能是雁来红多了,误入衍文。”的观点,并非“《雁来红叢報》版本是根据手稿所作排印本”,观点如下:如果《雁来红叢報》是根据手稿所排印的版本,那么“顾鸿千”、“杨补帆”、“毛意香”、“莲性寺”等人名、地名不会像《独悟庵叢抄》版本一样也会都错排。正因为《雁来红叢報》与《独悟庵叢抄》在关键的几个人名和地名上的错排一致以及一些文言虚词的繁简体错排一致才推断出《雁来红叢報》乃黄摩西根据《独悟庵叢抄》版本重排并刊印的连载铅字本。疑似黄摩西先生所持《独悟庵叢抄》版本的母本恰好此处有前人的批语,手民随之一起编排成正文,因此多出此句。导致《说库》等版本沿袭此句。一点个人观点,在此随口一言。莫怪!

    @39258 回复 ⚑举报 

    印文堂
    游客

    这2个最有价值的版本,我影印过了。

    @39277 回复 ⚑举报 

    一梦
    游客

    雁来红丛报本电子版有分享的么?很想看看此版本。

    @39280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一梦 #39277

    先生好,虽然我有纸质的。但无奈没有扫描仪,有三四本,所以尚未有电子版。

     

    据【xiaolvtian游客】的信息《雁来红丛报》电子版出自上图所建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

    又【叶子花游客】的信息,该数据库五本要100元。

    因为该数据库很有可能也是黑白版,我已经有黑白纸质了,所以可能需要等待网友购买了,万分抱歉。

     


    另在孔网有彩色版的《雁来红丛报》本浮生六记,顺手牵羊,给您参考一下。

    @39283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蓝格格 #35930

    先生好,无奈两月才看到您的讨论,大概也未必看到我的回复了。

    王韬的文献其时极多,又因多孤稀本,少出版所以极繁杂。

    个人认为王韬所读,由始至终只有一本。基于几点个人的判断:

    1、王韬于畏人小筑所读,所谓少时,实际是20余岁,即道光廿七至三十年。

    2、道光廿七至三十年,杨引传已得到浮生六记残稿。

    逻辑是,杨氏本来居于四川→后归苏州得残稿→归乡里→王韬20余岁取杨氏妹→借得杨书→于乡里曹氏畏人小筑读浮生六记→顺便作跋→妻亡→王韬离乡。(所据文献前有此不赘。)

     

    3、杨引传三十年后刊出浮生六记,于是王韬再补充跋记在香港寄去,杨时再删改之。

    第三点是网络文章曲解最多的,各种文章自相矛盾,所以本人也只能看文献、据文意说话了。

     

    《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未删减版,1877年,浮生六记跋:

     

    (全文是新跋,红色是刊出时删减部分紫色是旧跋部分

     

    【予妇兄杨醒逋(独悟庵本作甦)明经,曾于冷摊上购得《浮生六记》残本,为吴门处士沈三白所作,而轶其名。其所谓六记者,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仅存四卷,而阙末后两卷。然则处士游屐所至,远至琉球,可谓豪矣。(杨刊刻时删去此红色部分)笔墨之间(独悟庵作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于伉俪尤敦笃。卜宅沧浪亭畔,颇擅山水林树(独悟庵作水石林树)之胜。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曾几何时,一切皆幻。

    此记之所由作也。予少时读书里中曹氏畏人小筑,屡阅此书,辄生艳羡(杨刊删去),尝跋其后云“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妇准以一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然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夭焉何憾!正惟其寡夭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呜呼!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历来才色之妇,湮没终身,抑郁无聊,甚且失足堕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夭者,抑亦难之。乃后之人,凭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寿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尽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紫色部分就是王韬20余岁于畏人小筑所作旧跋)

    顾跋后未越一载,遽赋悼亡,若此语为之谶也(王韬亡妻)。是书余惜未钞副本,旅粤以来,时忆及之。(因为逃亡四处,而当年看的原书一直在杨氏原主)今闻醒逋(独悟庵作甦)已出付尊闻阁主人,以活字板排印,特邮寄此跋,附于卷末,志所始也。丁丑秋九月中旬,淞北玉魫生王韬病中识(杨刊本有,弢园文录无此句)

    4、沈复、华萼、管贻葄与葉桐君、潘麐生、顾云樵、陶芑孙等人。

    沈复著成浮生六记是在嘉庆时期。

    据今人研究(包括沈复存世字画等)华萼是沈复后来的小妾。

    管贻葄是嘉庆时人,根据诗文,明显可知其读过全本浮生六记。

    【以上三人其实是一个研究单元,不涉及杨氏捡获残稿后的问题】

    杨引传得到浮生六记残稿后,于道光间借给了妹夫王韬看。

    又于道光至光绪数十年间,借阅给葉桐君、潘麐生、顾云樵、陶芑孙等人。


    其实网络上对浮生六记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甚至很多对跋记的误解都成了“定论”,营销号反复加工。

    无非就三个研究单元:

    1、沈复、华萼等早期著成流传问题

    2、杨、王年谱,及捡获流传问题

    3、各版本对比。

     

    @39321 回复 ⚑举报 

    墓鬼
    游客

    「浮生六记(雁来红丛报本).pdf」

    www.aliyundrive.com/s/rvL1pTkcZKg

     

    @39352 回复 ⚑举报 

    一梦
    游客

    @苏崇鹂 #39280

    @墓鬼 #39321

    感谢二位先生分享资源!!!

    @39356 回复 ⚑举报 

    希拉里
    游客

    谢分享!

    @70908 回复 ⚑举报 

    彤庭华夏
    游客

    @苏崇鹂 #28128

    卷四第四五六七葉乱了,且缺一面,缺的现在有吗?求回复

    @70909 回复 ⚑举报 

    彤庭华夏
    游客

    @蓝格格 #35925

    请问独悟庵丛抄本缺的一面内容有吗,能不能分享一下,多谢了!

    @71496 回复 ⚑举报 

    彤庭华夏
    游客

    @蓝格格 #35930

    书中杨補凡应该没错,他的画落款有補凡昌绪作,可见補凡没错,其人字補凡,一作補帆。

    @71538 回复 ⚑举报 

    苏崇鹂
    游客

    @彤庭华夏 #71496

    您说的《独悟庵本》乱序问题,我又从相关地方获取了新的,发现图源本来如此,无能为力,实际不是乱序,而是“04卷-四-左版”和“04卷-五-左版”重复了。

    图源错误的是“04卷-四-左版”。

    至于说少一页,按刻本的页码没能检验出来。

    因此,三四卷部分,我建议参考《雁来红丛报》本阅读。

     

    @75556 回复 ⚑举报 

    彤庭华夏
    游客

    @苏崇鹂 #28116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的确收录了一记,是浪游记快,在丛钞初编第五帙中。是删减版,改动很多,有的地方把原文意思都变了,个人认为实在改的不怎样。可以做研究,不建议阅读。

    @76269 回复 ⚑举报 

    路过冬天
    游客

    一本小小的浮生六记居然有这么多版本。。。。。。

    @88430 回复 ⚑举报 

    窺山
    游客

    @墓鬼 #39321

    书友您好,很遗憾当时没有及时看到您的回复帖,链接已失效,这个本子找了很久了,能麻烦您再提供分享链接吗?

    @89989 回复 ⚑举报 

    xiaopengyou
    游客

    補充一個Columbia University藏1878年申報館《獨悟菴叢鈔 》 [4種]

    catalog.hathitrust.org/Record/102370405

     

正在查看 29 个帖子:1-29 (共 29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9 个帖子:1-29 (共 29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浮生六记》版本与流传研究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