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51-1,000 (共 1,050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65729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718

    另外,我很好奇,如果三角函数真是西方原创,那为什么在《崇祯历书·大测》中徐光启把三角函数叫作“割圆八线”?三角函数的关键词是“角”,而“割圆八线”的关键词是“割圆”和“线”!除了“割圆八线”中中国原产,没有其它合理解释!

    三角函数说是角,其实就是勾股直角三角形线与线之间的比例。道理很简单,如同李■之■藻在《同文算指》中把中国古代数学的“今有术”改名为“三率法”,把“盈不足术”叫作“迭借互征”。改头换面,以示此为“西来法”而已,关键一定要和中国划清界限!

    @65735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729

    不管怎样,西方是直接摘了三角函数这个果子,三角函数是从古至今,几千年中国数学长青之树上接出来的累累硕果中的一个。更需一提的是,明清两代,无数中国数学家奋发钻研,在割圆八线的基础上丰满和充实了三角函数体系。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三角函数。

    选区_766

    @65931 ⚑举报 

    说呢
    游客

    @九靈 #65735

    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意义重大

    黄:据说,您获得的500万元的大奖中,属于您个人的仅仅是很少的部分,绝大部分是用做科研基金,是这样的吗?

    吴:是的,其中50万元属个人所得,用于改善生活条件;450万元自主选题,用做科学研究经费。目前已经设立了两大基金,一个是数学机械化方法应用推广专项经费,启动资金120万元,50万元来自获奖经费,20万元由数学与系统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再匹配50万元。另外,用5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设立了“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于鼓励并资助年轻学者从事有关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数学与天文交流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使用“吴方法”,也就是数学机械化方法,过去几年里,基金已经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多个应用项目,项目平均经费5万~6万元。这些项目包括航天领域的数学问题、机器人的结构、电力系统的应用等,还有一方面是“吴方法” 软件的开发,部分支持出版《数学机械化丛书》,举办一系列的“吴方法”讲座,面向全国数学系的研究生。今后还要设立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基金。

    黄:您为什么愿意拿出这么多经费来开设“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

    吴:这是一项有鲜明特色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计划。目前中国数学研究水平总体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在中世纪欧洲处于文化“黑暗时期” 时,中国古代数学曾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十二三世纪,中国科技明显高于西方,虽然许多数学成果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但一部分重要成果沿丝绸之路流传到中亚各国并进而传播至欧洲,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与近代科学的孕育。澄清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沿丝绸之路数学与天文交流的情况,对进一步发掘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遗产,探明近代数学的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方面的研究以往由于语言和经费等困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所以,我要拨出50万元设立“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于鼓励并资助年轻学者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数学交流的历史,揭示部分东方数学成果如何从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往欧洲之谜。

    吴文俊书籍封面

    “12-13世纪,他们甚至连加法都认为是学术上很难的东西,数学教科书上讲加法就很不错了。像这样落后的状况,你却说东方的文化不流向西方,而是西方的反而流向东方,这合理吗?当然,这是从“情理”方面来讲的,推测应该是这样,查无实据。这个实据,我想应该是存在的,等待地下资料的发掘,这个发掘既需时日,也靠不住。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上面。事实上,我相信在现有的资料里面,在我们大家所能看到的、能掌握的资料里,就可以分析出东方、西方交流的情况。这是要下工夫的事!

    西方大多数学史家,除了言必称希腊以外,对于东方的数学,则歪曲历史,制造了不少巴比伦神话与印度神话,把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尽量贬低,甚至视而不见,一笔抹煞。

    从西汉讫宋元……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可以说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在许多主要的领域内遥遥领先……中国的劳动人民……实质上达到了整个实数系统的完成,特别是自古就有了完美的十进制的记数法……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类相媲美的。”

     

    看贴子显示你中西文及数学天文等等各方面很强。应该是上面基金很需要的人才。不知可有与他们切磋过。

    @65979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735

    Saturday_Evening_Post_1907-06-01

    @65999 ⚑举报 

    九靈
    游客

    @说呢 #65931

    没有接触过。

    ——————

    加了余角和余弦示意图。
    以箭矢指向为正,正角所对为正弦,以侧角为余,余角所对之弦为余弦。
    整个三角函数体系(不包括复平面)都是明清两代中国人逐渐充实完善的。复平面不过是引入虚数而已。基本理论没有任何区别。

    割圆八线射箭图

    @66000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考三,造表之“六宗率”

    什么是“六宗率”?徐■光■启在《#崇祯历书#·大测》“表原篇第三”写道:

    测圆无法,必以直线。直线与圆,相准不差。又极易见者,独有六边,一率而已。古云‘径一围三’是也。然此六弧之弦,非六弧之本数,自此以外,虽分至百千万亿,皆弦耳。故测弧必以弦,弦愈细,数愈密。其法仍由六边之一准率始,至此又推得五率,此六率,皆相准不差,但后五率,其理难见,推求乃得,其名为六宗率。

    原来,追根溯源,所谓“六宗率”就是中国传统数学求圆周率之术——“#割圆术#”中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这六种正多边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和十五边形。这条边就是明代《大统历》中的“通弦”,《崇祯历书·大测》中也称作“通弦”,“通弦”的一半,在《大统历》中叫“半弧弦”,后来在《崇祯历书》中改名为“正弦”。究其本质,求六宗率之法无非中国古代千古绝技割圆术和勾股术,《大测》求六宗率之法字字句句桩桩件件无非中国古法,正如清初天文历算大家梅文鼎所言,几何无非勾股!哪里来的所谓“西法”?

    根据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杰和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圣克劳德分校数学统计系陈建平联名论文《中国第一部三角学译著 〈大测〉的底本与版本研究》中指出:《 大测 》 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 ( Johannes Schreck,1576—1630) 与历局人员合作翻译编撰而成。可笑的是,西方直到1608年最大计数单位还是“千”,就连这,都值得怀疑!西方有什么能力用什么数字系统用什么度量单位用了什么进制进行割圆???

    六宗率.第4955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六宗率1.第4956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六宗率2.第4957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六宗率3.第4958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六宗率4.第4959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66001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考三,造表之“三要法”

    上篇我们讲了“六宗率”(见上楼 #66000)再讲“三要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宗率”好比食材,“三要法”好比锅和勺,做饭不光要备好食材,还要准备好炒菜的锅,否则怎么做菜呢,是吧?那么什么是“三要法”呢?所谓“三要法”就是今天三角函数的三个恒等式。第一个等式大家耳熟能详,被称为“毕达哥拉斯恒等式”(见图一),第二个今天被叫作“倍角公式”,第三个叫作“半角公式”。请注意,这里的“角”的大小等同于所对圆弧的弧度,角度=弧度,度者,所以量长短也。而这些公式都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那就是用了中国古代郭守敬王恂《授时历》所创的“弧矢割圆术”。这些正弦,余弦,弧背,矢,都是“弧矢割圆术”中的基本量。《明史 · 历志》云:“授时立术,以勾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其差数,合于浑象之理,视为古密。”这些,都是中国在数学领域的发明和创造,何来“西法”一说,难道邓□玉□函“所著”西方所用都是中国法?

    三要法1.第4964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三要法2.第4965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三要法3.第4966页.古今图书集成03历象汇编.历法典

    @66002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考三,造表之“二简法”

    为了突出这些知识的西方来源,即所谓“西法”,《崇祯历书·大测》在叙述第二个“简法”公式——三角函数和差公式的时候忽然没头没脑地使用了“全弦”——“托勒密定理”,非常突兀地切换了之前一贯使用的用圆四分之一象限和半弦定义割圆八线和证明“六宗率”、“三要法”包括第一个“简法”公式的原理和方法。并说漏了嘴,“中云半弦,而图与数皆全弦……。”根据《崇祯历书·大测》之前的内容,可以认为这句话言下之意指中国人用半弦,半弦所依即四分之一个圆象限,而“西法”所用为全弦,全弦所依如图所示必是全圆,和一个象限无关。即便如此,这句话说得非常勉强,该公式说明部分所用都是术语“半弦”,但又用的全圆全弦图示,数据应该是直接读表代入公式的,让人感觉说明和图示格格不入。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托勒密定理”即全弦的证明都是中国法——圆周角性质和勾股术

    因为半弦才能使用勾股,才能定义三角函数割圆八线!《崇祯历书》所用之图就叫“割圆勾股八线全图”。

    再看今天的三角函数知识,无非半弦,哪里来的全弦?如果西方不用半弦,请问西方割圆八线定义从何而来?“中云半弦”之语恰恰证明了割圆八线无论从原理,定义还是证明以及计算都是中国人的。回头再看割圆八线之图,是不是一目了然?邓□玉□函“所著”是不是都是中国法?

    简法一.第4967页

    简法二.第4971页

    简法二.1.第4972页

    @66731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考 三,造表与三角函数的本质

    三角函数不用角!三角函数真正使用的是线,割圆八线的线!角唯一的作用就是正方向!角所对的方向就是弧矢割圆中正弧正弦的方向。把中国“割圆勾股八线”改名为“三角函数(Functiones trigonometricae,直译为“三角测量方程术”,具体对音分析参阅 #63116#63137)”是为了以示区别,用新创的名字掩盖相同的内容,表明这是“西法”,是西方人原创,和中国人无关!然而就其用而言,最贴切的名字是“割圆勾股八线”或者“弧矢割圆术”,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起了个“三角术”的名。改名易姓,削发顶冠——剽窃者的惯用伎俩。

    三角函数不用角

    弧与角等.六宗率

    边与弦数.六宗率

    总表.六宗率

    @66988 ⚑举报 

    九靈
    游客

    #度量衡#

    世界上最早的滑动卡尺—— 王莽铜尺之比目鱼考

    清代吴大澂所撰《权衡度量实验考》云:“是尺年月一行十二字,及正面所刻分寸,皆镂银成文,制作甚工。近年山左出土,藏潍县故家。旁刻比目鱼,不知何所取义。”比目鱼,即鲽(dié)。《说文解字》鲽,比目鱼也。旧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吕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复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日之鱼死乎海。”故画比目鱼借喻形影不离,夫妇合好。把比目鱼的形象铸造在王莽铜尺脊背之上,可能借喻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需要两两配合,才能测量物件的尺寸,取上面所说的比目鱼“不比不行”、“待合而复行”以及“形影不离,夫妇合好”的寓意。《清静经》说“天动地静;男动女静。”揣度古人之意,若固定尺为静为阴为地为臣为妇,那么活动尺就是为动为阳为天为君为夫。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固定尺和活动尺不就是动静阴阳吗?魏晋诗人郭遐周《赠嵇康诗》开篇四句云:“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君子不怀土。岂更得安居。”于王莽铜尺而言,固定尺和活动尺相互不能别离,两者缺一不可,若缺一,则不成器用。《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卡尺而言,固定尺和活动尺阴阳和合,相辅相成,于是可以量物,得器之用!另外一层含义,比目鱼应该也有取“比”物的寓意。把两件东西并列放在一起对照,视其异同,用尺与物件相校,得到物件的尺寸,比也!我甚至猜测王莽卡尺曾经有个专用名词,比如“比目尺”之类的。比今天“游标卡尺”的名字更富含哲理,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寓意!

    相关博文见:【#度量衡# 世界上最早的滑动卡尺—— #王莽铜尺# 之比目鱼考】微博链接

    006oFJIlgy1h5k3mdpzuqj318g0tnaen

    006oFJIlgy1h5k3mef89nj30pc12own5

    006oFJIlgy1h5k3mc7ymjj31410u0ae3

    @73329 ⚑举报 

    九靈
    游客

    航海测深铅锤技术是中国古代船工的创造发明

    航海测深“铅锤”是古代航海必要辅助用具

    (注:本章节全部以及下面章节部分文字内容引用自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者@林瀚 的论文《传统航海测深用具“铅锤”考》)

    在传统风帆时代,人类的航海活动经历了从近海沿岸航行到跨海远洋航行的发展过程,在这由近至远的海上活动中,我国古代海上船民也日渐积累起丰富的航海术知识。船民通过对山形(岛澳、沙汕、礁石)、水势(潮汐、洋流、水色、水深)、云雾、虹霓、日月星宿、海底状况以及鸟鱼聚散等方面的观察,对船只在航行海域中的坐标进行定位,同时预测风台雷飓是否到来,以判定是否继续航行抑或抛碇寄泊。是谓舟师“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是何等沙泥,所以知近山有港。”航海测深“铅锤”作为船只航行纠偏及停泊寄碇时的必要辅助用具,在古代航海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不同海域海底底质是有差别的,有黄泥、烂泥、沙泥,也有铁板沙、赤白沙、白沙赤色、乌沙子地,还有沙壳子、沙小壳子地、沙泥地、白沙子带壳子一二粒,似赤沙色等混合海底质地的。就打水深浅来看,也跟船只在港内或外洋密切相关,如果碰到潮汐,在潮涨潮落间,即使船只停泊在同一位置,水深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靠船工的经验,通过不同时节测算出不同纬度潮水时间,以掌握好船只进出港的时间。有时碰到相近海底底质,老到的船工还能依据泥沙的不同气味及手感,通过看、闻、搓等办法来综合判别海域的具体位置。就如同北宋宣和元年(西元1119年)朱彧在其所撰的《萍洲可谈》中所提到的:“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在既缺乏精确的经纬坐标记录,又没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古代,船只行驶在苍茫大海中,四望迥然,水天相接,正所谓“入大洋中,天光水色,弥望无垠。”舟师火长为了能够确定船只的航行是否到达指定地点或能否靠泊湾澳,常常需要船工通过打水托、下铅锤的方式来辅助配合,尤其是大雾天气难辨方向时,更是要与指南针相配合,通过相应的针位及更数,以确定船只所处方位。

    所谓“铅锤”,作为我国古代航海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航海工具,在涉海文献及民间调查中时常被提及,因其自身属性而又常被称为铅硾、铅钟、铅筒、铁锤、水掏、水锤、水驼、水砣等。就其命名原则来看,有以用材质地来冠名的,也有以形状或性能来称呼的。就其材质而言,既有用石头做的,也有用铅、铁、锡、锌等金属制成的。目前所见“铅锤”在航海中的使用,最早是在北宋宣和年间徐兢奉使前往高丽时所留下来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的记载,“海行不畏深,惟惧浅搁,以舟底不平,若潮落,则倾覆不可救,故常以绳垂铅硾以试之。” “舟人每以过沙尾为难,当数用铅硾,时其深浅,不可不谨也。” 从这两则材料来看,当时船工在航行中使用铅锤已相当熟练,故其发明使用的时间还会更早,惜今尚未得见宋代以前的实物。而就其在航海文献中的记录,则常常是以“打水托”的形式出现。

    当翻读传世海洋文献典籍及民间航海针路簿时,我们仍会不时看到“打水××托”的记载。较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向达先生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在《顺风相送》中的“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之图”,就有“大星尖:洋中有大星尖,内过打水二十五托,外过打水四十五托。东姜山:对开打水四十五托。广东前船澳港口有南亭门,打水十九托,沙泥地。” 的相关记录。

    006oFJIlgy1h3pey1554gj30pb0qbn1r上图:英国 Bodleian 图书馆藏

    @73333 ⚑举报 

    九靈
    游客

    关于铅锤的形状、尺寸样式,文献中多有记载:“铅筒以纯铅为之,形如秤锤,高约三四寸,底平,中刳孔,宽约四分,深如之,系以棕绳。投铅筒下海,底孔粘海泥;舵工觇泥色,即知其处,舟行自不错误。” “凝眸谛觑,觉南北山势环抱,似可寄泊。投铅钟试之(铅钟以铅为之,系长绳数十丈以试水深浅),水深二、三丈,下皆细沙,遂下椗而安焉。”就文献所载,铅锤的形状有如秤锤模样的,也有如同钟状的,尺寸大概在三四寸之间,底部有凹孔,用以粘取海底泥沙

    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水下考古所公布出来的铅锤有两件,一件是从明代的“南澳Ⅰ号”沉船出水,一件是从清代宁波“小白礁Ⅰ号”出水。“南澳Ⅰ号”沉船出水测深铅锤的编号为2012NASⅣ0015,高8.8厘米,底部径5.0厘米,顶部径3.0厘米。铅质,用于行船测量水深。上小下大,截面大致为椭圆,上部有一小圆形穿孔,可以系绳。表面覆满锈蚀盐层。宁波“小白礁Ⅰ号”出水测深铅锤的编号为2014NXXBW1:65,底径4.0厘米,高9.3厘米。为铅锡合金。圆锥状,上细下粗,顶端残,近顶端有一圆孔,用于穿绳。器表锈蚀,有贝类附着物。

    006oFJIlgy1h3pdz7fohjj30m80lydhb

    上图:南澳Ⅰ号出水测深铅锤

    006oFJIlgy1h3pe0yni4aj30g10m8dhk

    上图:宁波小白礁Ⅰ号出水测深铅锤

    另据崇武大岞村的老船长讲述,崇武的铅锤有用铅单独浇铸的,也有用铁和锌合金配比制成的一般大只的由铅铸成小的用锌铸成,其形状如同萝卜,重量在十几斤左右。就目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所征集到的两件铅锤来看,大的高17.5厘米,底部径5.5厘米,顶部径4厘米,顶部有一铁环,系以绳索,在铅锤的一边有侧翼,其作用是能够减少铅锤入水旋转的频率;小的高16.5厘米,最宽径6厘米,顶部径3.8厘米,近顶端有一圆形穿孔,用于系绳,锤身由绳箍住,防止胀裂,底尖。

    006oFJIlgy1h3pe2jhfpzj30m80fzt9p

    上图:崇武大岞村所征集到的铅锤(成冬冬拍摄提供)

    @73334 ⚑举报 

    九靈
    游客

    就铅锤的使用方式来说,是由船工牵引绳索,将铅锤投入水中,根据所用绳索长度及铅锤底部所粘取的海底质地,与山澳岛礁等陆标方位相印证,并参以相应的更数及针位,以最终确定船只所处位置是否在正确航路上。正如《顺风相送》序文中所提到的“昔者上古先贤通行海道,全在地罗经上二十四位,变通使用。或往或回,须记时日早晚。海岛山看风汛东西南北起风落一位平位,水流缓急顺逆如何。全用水掏探知水色深浅,山势远近。但凡水势上下,仔细详察,不可贪睡。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悔何及焉。” 俞正燮在《清初海疆图说》一书中也指出:“故火长之定罗经、看船头,从何字行约有几更,该到何处;下铁锤以取泥沙,则知更数之有准、针道之不移。或转字与否,随其分别矣。每见洋船回棹,被风飘流误投他处者,皆由火长不精,错认更数;或被狂风错认山势、或因失落器具,致遭飘流之害耳。”

    以记录清初台海情况的《台海使槎录》来看:“每船载杉板船一只,以便登岸。出入悉于舟侧,名水仙门。碇凡三:正碇、副碇、三碇(正碇一名将军碇,不轻下),入水数十丈。棕藤草三緪,约值五十金。寄碇先用铅锤试水深浅;绳六、七十丈,绳尽犹不止底,则不敢寄。铅锤之末,涂以牛油;沾起沙泥,舵师辄能辨至某处”成书于嘉庆年间的《续修台湾县志》也记有:“如无岛屿可望,则用绵纱为绳,长六七十丈,系铅锤,涂以牛油,坠入海底,粘起泥沙,辨其土色,可知舟至某处。其洋中寄椗候风,亦依此法。倘铅锤粘不起泥沙,非甚深即石底,不可寄泊矣。”由此可知铅锤底部一般是平底的,当然,也有在底部中间挖一小孔的情况,“底平,中刳孔,宽约四分,深如之,系以棕绳”。就绳索所用材质来看,则多以棕、棉纱等为之。

    就铅锤如何获取海底质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平底凹孔铅锤,以铅锤自身重力,砸入海底,通过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学原理,将泥沙等物纳入孔内;一种是单纯的平底或尖底铅锤,通过涂抹牛油、蜡油、黄油等物,粘取泥沙贝壳。到近代,所下铅锤也有不涂牛油或蜡油的,而改用“雪文”(也即肥皂的闽南语发音)的,如果是硬地那么粘起来的就是沙砾,如果是泥地的粘起来的则是泥土,舵工通过提取上来的沙泥对海底地质进行判断,便能知晓航海的位置以及估算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一般操作水砣的是船长,称“打水砣。据崇武老船工介绍:“熟练的船工在铅锤不涂抹牛油或蜡油的情况下,还能根据放下铅锤着陆时的手感,感觉海底是硬的还是软的,底质是硬沙地就带不起来,底质软的水锤就不易拔起来,水锤下还钻有一个小洞可以将沙泥带上来。以前走船主要都是沿着海岸走,由于没有其他先进的仪器,起雾的天气如果船要靠岸,就得依靠水锤,越靠近沿海,岸边水底的土地一般较硬,如果观察到土质是硬的,就说明快到岸边了。”此外,民间还有“水砣穿裤”的说法,指的是在水砣上套一块布,提起来的时候会包住水砣,防止油流走,一般在大船走山东的时候会用上

    006oFJIlgy1h3pptj57llj30vk0s9wmt上图:文昌杂录.北宋.庞元英.卢见曾清乾隆21年[1756]

    @73335 ⚑举报 

    九靈
    游客

    “托”和“英寻”考

    本章开篇先提两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用“英寻”作为来测量海底的深度的单位呢?为什么不用其它单位呢?

    就航海测深的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打水”,其测量出来的水深深度常用“托”来表示,明万历年间福建漳州人张燮在其著作《东西洋考》中的提到:“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3记载:“鸿胪陈大卿言:昔使高丽,行大海中,水深碧色,常以镴碢长绳沉水中为候,深及三十托已上,舟方可行。既而觉水色黄白,舟人惊号,已泊沙土,水才深八托。”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航海图册《清代东南洋航海图》(共122幅航海图)系1841年“英国皇家先驱者号”战舰,从一艘中国商船上掠走的物品之一。该船正从中国北直隶海湾航行往新加坡,其航海图是水手赖以从华北远航新加坡的唯一指南,画出了不同的海岬、岛屿,并标出罗盘针经的航向,因帆船是沿岸航行的。航海图成书约在1734年之后。“本图作者较大可能是潮汕或南澳一带人。首先,汕头或南澳人以操闽南语而符合作者的资格。其次,南澳已取代原来漳州月港的地位,成为漳潮海外贸易区的中心。”以《清代东南洋航海图》来说,船工通过打水测深,同时探知相应港湾底质状况的记载也比比皆是。

    006oFJIlgy1h3pf4083ghj30u00u0wlm上图:清代东南洋航海图(部分),耶鲁大学图书馆藏

    笔架山:入澳内看此形。抛船打水三托,入浅澳船路。水涨一托半,坪墘[与]坪墘[间]抛船。

    水灵山:对东北看是此形,打水廿二托,黄泥。

    水灵山:对单子看此形,打水廿二托,粘沙壳子。

    茶山:茶山乃是南京港口,有一条清水港,港心铁板沙,打水十二托。

    东涌:鸭屎水色,打水卅托,烂泥。若见白水不可用坤未。

    卅山莱屿:对乾看。开,打水廿托,赤白沙。停,打水十七托,狗脚□[只]流有沙泥地。

    柑﹑桔:打水廿托,白沙赤色。

    南澳山,东:远对辛戌看此形,打水廿一托,沙小壳子地,赤色。

    太武山,打水卅五托,用坤未四更,取柑桔。

    南澳(西)(东):对坤申远看是此形,打水廿一托,白沙子带壳子一二粒,似赤沙色。

    赤澳有身近,近打水廿二三托,烂泥地。开是乌沙子地。

    弓鞋东高西低,南势有七八个屿子,开外托[打]水四五托,近山打水五六托。

    此处丸内山是跤趾洋,打水一百余托,便是倚近崖州尾,用甲寅驶开,打水七十五托,即是正路。若贪东七更,便是干厓,可防之。

    南罗湾丸内有二更船开,打水壹百余托,近[玳瑁]州,打水廿五托,沙泥。

    赤坎一更开,用单坤七更,打水十七托﹑十八托,用坤未五更,打水十八托,原针三更大昆仑内过。

    大横:东低。西高。大横山平平,东头有大屿,开门流水甚紧,打水廿五托,系正路。内打水十六托,洋中打水卅五托,泥地。其形似枕头样,用新戌五更,取小横。大横山有树木甚多。

    船至望高山,打水九托﹑八托,不开不停。

    @73336 ⚑举报 

    九靈
    游客

    “托”又作“拓”、“庹(tuǒ)”,是舟师航海测量水深的长度单位,也是闽南方言。“托”又作“拓”作为计算长度单位不见载于今天的字典,猜测可能来源于“庹”字。《康熙字典》“庹”字释义一为“【字汇补】音托。两腕引长谓之庹。”。笔者系上海人,上海本地方言发音为“tao,同套”,平声,“ao”发音短促有力,表示双手张开宽度。据明代张燮(xiè)所著《东西洋考》卷9“舟师考”考证“托,方言,谓长如两手分开者为1托。”这是说,1托长大约是人的两臂张开伸平之长度。但是,每个人双臂伸开的长度因人而异,1托到底多长呢?据清代麟庆撰写,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一集“海舶望洋”记载“……又有水垂,以铅为之,重十七八斤,系以水线,棕绳为之.其长短以拓计,五尺为拓。水深者七十拓,至浅亦三十拓。盖铅性善下垂,必及底,垂蒙以布,润以膏蜡。所至辄缒(zhuì,用绳索拴住往下放)水底,俾(bǐ,使)沙泥缘垂而上,验其色,即知地界;量其线,即知深浅。”其中“五尺为拓”说清楚了1托等于5尺,明清营造尺1尺约32厘米,因此1拓约合今天1.6米。

    006oFJIlgy1h3pf6kxibnj30zp0sythc上图:托,明代张燮《东西洋考》卷九

    006oFJIlgy1h3ppgvmdh9j316o0rp44a上图:《鸿雪因缘图记》“海舶望洋”,五尺为拓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卯集》“托”字第四条释义说:“英度名。二码为一托,具言花當。當我五尺九寸二分强。英文fathcin。”这里是说,到了1915年,中国人的“托”变成了英国的度量单位“花當(fathom)”,也就是今天的“英寻”。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花當”是粤语发音

    006oFJIlgy1h3pf8se5qqj311n0prthb上图:托,1915年中华书局,中华大字典卯集

    笔者在1912年10月10日发行于新西兰达尼丁的《晚星报》(Evening Star,也可叫《金星报》)头版找到一段文字,其中用了单词“fathom”。今天网上查不到“fathcin”这个单词的信息,疑为笔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fathom”,“fathom”其实就是对中文“托”或者“寻”字的记音。“fa”同“法”,当“th”发“te”音的时候,“thom”可以看作是对“托”的记音;当“th”发“ð”音的时候,可以看作是对“寻”的记音,合起来,就是“法托”或者“法寻”。“法”可以理解为标准,规范的意思。因此,“fathom”就是指标准航海测深单位“托”或者“寻”。因此,上面的“花當”实际上是汉字“法寻”或“法托”转西文“fathom”之后再音译成汉字的结果。

    006oFJIlgy1h3pfamd1ryj30fh05ujs8上图:1912年10月10日发行于新西兰达尼丁的Evening Star报纸,fathom

    @73338 ⚑举报 

    九靈
    游客

    在中国“托”这个测量单位也有以“仞”“寻”等字来表示的,它们都与“托”相等。清代林树梅在其《闽海握要图说》中就提到“再以长绳系铅锤名水驼,测水浅深,以一仞为一托,锤底蜡油粘视海泥何色,便知已至某处。”而在崇武大岞村,渔民则习惯以“寻”来作为水深测算单位。关于“寻”的使用,早在宋代熙宁年间就已被日本高僧成寻(西元1011年-1081年)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所记录,“以绳结铅,入海底时,日本海深五十寻,底有石砂;唐海三十寻,底无石,有泥土。”据今年已过九十岁的张万金老船长介绍:这种铅锤称为“水锤”,每半小时测一次水深,水深以“寻”为单位,1寻相当于1.6米,这与成人两手分开长度是接近的,1寻也就是1托。就崇武船民的测深频率来说,每行船半小时就会测一次水深,每五寻作一个记号,最多能有40到60寻,即最深能测到近百米。通过高频率的测深可以及时的纠偏,矫正航路。

    1915年1月(民国4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法》,规定采用米制,但并未废除原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制定的营造尺库平制,此时的1营造尺仍旧约合0.32米五尺九寸两分强就是约合1.9米长。这个数据和今天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上给出的1.83米(6英尺)略有出入,根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西度量权衡表·工部营造尺合迈当》“一营造尺合迈当三百零九密理迈当”即一尺合0.309米来计算的话,五尺九寸两分强得1.829米略多,这个数据和大英百科全书上的数据吻合

    006oFJIlgy1h3pfdgccucj30j00sn77x上图:中西度量权衡表,工部营造尺合迈当

    《中西度量权衡表·工部营造尺合迈当》又说“今按英尺与工部营造尺详细推求,惟与李氏(清末数学家李善兰)所推者诸多符合。”由此,“明清营造尺1尺约32厘米”可修正为更精确的“1尺0.309米”这样,上面“五尺为拓”可得1拓约合1.545米。然而,根据200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Fenna的《度量权衡及其单位词典》(Dictionary of Weights, Measures, and Units)“fathom”词条:“……即使在19世纪的英格兰,在商船上依旧使用传统的5.5英尺1英寻(合1.6764米,65英寸)而在渔船上人们使用5英尺1英寻(1.524米,60英寸)和7英尺1英寻(合2.1366米,84英寸)两种尺寸。

    006oFJIlgy1h3pffq28i5j30p905iab0上图:200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Fenna的《度量权衡及其单位词典》(Dictionary of Weights, Measures, and Units)“fathom”词条

    006oFJIlgy1h3pppeis2hj30m80gqtb0上图:铅锤测深法一直沿用到声呐出现

    有意思的是,根据英国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Ruth Goodman)写的《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英国维多利亚大时代的秘密》(How to Be a Victorian)描述,根据对1869至1872年间伦敦监狱男性犯人的体格调查来看,当时伦敦的下层男性平均身高是5英尺5.5英寸(约1.66米)

    006oFJIlgy1h3pfgvk83jj30ks0a7tan上图: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英国维多利亚大时代的男犯人平均身高

    以《中西度量权衡表·英尺合中国工部营造尺》“一英尺为工部营造尺九寸八分五厘七毫七丝”计算,1英尺≈0.3046米。显然,常年在海上劳动的船夫来说,他肯定不属于上层阶级,身高也不会和下层阶级的男性平均身高有多大的偏离。1英寻的定义是什么?是一个成年男子伸展开双臂,从一个手的中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这种在航海中依靠实际经验积累的方便的测量海深的方法和度量单位肯定出自于劳动人们,绝对不会出自于象牙塔里的学者和上层阶级。普通人的臂展大致等于身高,也就是说,英寻在19世纪以前最可靠的长度应该是5英尺1英寻和5.5英尺1英寻。这也和《度量权衡及其单位词典》中描述的“在罗马人的实践中却被5英尺的步长所取代”吻合而这个尺寸和中国“托”的尺寸吻合。其它的尺寸都是西方后来PS涂脂抹粉的结果。

    006oFJIlgy1h3ppxd5ygxj30i502njri上图:英寻(fathom)和托,寻的对照表

    @73339 ⚑举报 

    九靈
    游客

    这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性!那么,现在为什么改成1寻6英尺呢?因为英尺尺寸不能改,所以只能在原来5英尺的基础上多加1英尺。根据英国研究机构 NCD-RisC 2017年提供的身高排名,英国男性英制平均身高为5英尺9.9英寸,合177.5厘米,这比100多年前英国人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0厘米左右

    006oFJIlgy1h3pply8yqfj30vn0kzacm上图:1882年英国在中国南海中沙大环礁水文测量图,1寻等于6英尺

    @73340 ⚑举报 

    九靈
    游客

    测深铅锤对音考

    测深铅锤,阿拉伯语叫“راسيا”,读作“rasian(拉西呀)”,究其源头,应该出自“锡鑞”,《康熙字典》“鑞”字释义为“锡镴也。 【广韵】卢盍切【集韵】【韵会】力盍切【正韵】落合切,𠀤(bìng,同“并”)音腊。【尔雅·释器·锡谓之鈏注】白镴。”今天我们知道,鑞是一种锡铅合金,可以制造器物,也可以焊接金属,西汉史游《急就篇》云“锻铸铅锡镫锭鐎”,也叫“白镴”或“锡镴”,它的发音和腊肉的“腊”相同

    英语叫做plumb或者plumb Bob,法语叫“Fil à plomb”,意大利语叫“piombo”,葡萄牙语叫“prumo”,拉丁语叫做“plumbum”。根据成说,拉丁语是欧洲各国通用语言,就连大名鼎鼎的西方物理学之父牛顿都用拉丁文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牛顿争抢微积分发明权的莱布尼茨也用拉丁文发表论文。今天的现代科学、西医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很多学科专业名词都是拉丁文,所有英法意葡的叫法都是这个拉丁词汇“plumbum”的变种(流变)。那么“plumbum”对应的中文是什么呢?它就是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的“白镴”。“p”同“b”,“lumb”中“b”几乎不发音,就像英语“lamb”中的“b”一样,而“lum”就是“镴(lap)”。今天铅的化学元素符号“Pb”就是拉丁语“plumbum”的缩写,实际上它来自中国的锡铅合金“白镴”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另外一支叫法,比如德语叫“Lot”,丹麦语叫“lod(卢厄~)”,荷兰语很奇怪,叫“schietlood”,“lood”就是“lot”,“schiet”原来的意思同“shit”,就是屎粑粑,垃圾废物,糟糕,无关紧要的小事等等,所以为什么把测深锤叫“schietlood”,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光看今天的字义的话,真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从与汉字的对音角度去考虑的话,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schied”就是对“锡”的记音,“lot”或“lood”就是对“鑞”或者“镴砣”的记音。同样今天铅的英语单词“lead”也是对“鑞”或者“镴砣”的记音。“碢”(tuó)古同砣(见《康熙字典》【正字通】),砣这里就是秤砣的意思,也叫秤錘,秤砣是铁做的,侧面有个圆孔,可以灌铅或加入其它金属调节重量(利用铁和铅的密度差知识,见王徵《奇器图说·重解卷》第5款“物之本重”、第29款、第30、31、48款“体积和密度关系”,……)。可见,西方对金属“铅”的认知都是来自中国古代航海测深用具“铅锤”

    006oFJIlgy1h3pq2ro6b9j31240su45a上图:《新德汉词典》Lot词条

    006oFJIlgy1h3pq1f3buyj30i4087dgf上图:“测深铅锤”中西,阿拉伯名词音义对照表

    通过音义两两对照,我们可以作出判断,西方和阿拉伯对航海用具测深铅锤的称呼都是对中国汉语的记音,其含义锚定汉字含义。那么,如果测深锤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航海工具,为什么他们对测深锤的称呼反而是对汉字的记音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也就是只有一种可能,把传播路径反过来,即测深铅锤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传入西方的。这样才符合逻辑!

    @73341 ⚑举报 

    九靈
    游客

    很多朋友对西方语言是华夏语言(方言)的结论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学者诸玄识、董并生在其论文《必须推翻西方中心论,还原世界历史真相》中指出:“追根溯源,欧洲的通用语言文字,原来都是基于“汉字表意”的中文雅言;它赋予西方诸文字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神学等文化语言定义,使其从“发音符号”变为“知性符号”,从而形成了包括文学在内的现代西方文化传统。”

    下面再举几个西方表音文字用记音锚定汉字的例子。英语“sound”就是对汉字“声”的记音,粤语发音“sam”;航海术语“sounding(测深)”就是对汉语“深定(定深)”的记音;英语“money”就是对汉语一文钱两文钱的“文”字的记音,英语“grand(1000 元;1000 英镑,刀)”就是对汉字“贯(1000文)”的记音; 德语“ziehen”就是对汉字“牵(引)”的记音。又比如网友@牛肉好吃 指出“lengua”或“language”,疑即“人语”或“人话”二字之音,“人”,闽南语念“lan”,“len”近似,方言声母l、r、n不分,或分不清;“copulate”,即汉语“交配”二字之记音、变音(方言化)。copulate也有“结伴”之意,也近“结伴”之音(声母),搞不清为什么现今通行英语词典已废弃“结伴”之释义。“dwell(居住)”,直读出来就是汉语方言“住”[dwua];“tree(树)”,直读出来就是汉语方言“树”[triu:];“leak” 即“漏”字记音。特别是“dwell”和“tree”,用我们闽南话一读就完全对应上了,一清二楚。“metre(米,公尺)”是对“米尺(麦尺)”的记音,源头是中国的“黍尺”。有了“metre”才有了“measure(测量、度量、衡量)”“measurement(度量、尺寸)”,德语的测量“messen”也来自此处

    006oFJIlgy1h3ps4yy35mj30m50llwh0上图:韦氏词典 sounding line词条

    @73342 ⚑举报 

    九靈
    游客

    驳陈晓珊博士测深锤技术西来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理学博士陈晓珊女士在其专著《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第三章第二节“铅锤测深与短时段计程技术的来源与传播:兼论计量单位‘更’的演变”(第99页)中写到,

    宋代之后的铅锤测深法正是古代中外航海交流的结果。……虽然这种技术最晚在宋代就已经传入中国……

    从而把测深锤的技术来源判断为西方传入中国。根据上下文内容判断,陈晓珊博士认为该航海测深技术的源头是“环地中海文明圈”。陈晓珊博士在书中引用了如下论据:

    一、莱昂内尔·卡森(Lionel Casson)在其发表于1971年的《古代世界的船舶和航海技术》(Ships and seamanship in the ancient world)中引用了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Histories)第二卷“优特尔佩”2.5.2和古罗马“杂体诗”诗人盖乌斯·卢基里乌斯的(Gaius Lucilius)《讽刺诗集》(Satiren)残留片段中的相关内容。译文如下:

    《历史》:谈到埃及这个地方的一般特点。首先,如果你从海上向埃及陆地靠近,离陆地还有一日航程的时候,如果你放下测深索,你就会把泥带上来,并知道那里的海水深度为11寻。这就表明从陆地上通过河流冲刷下来的泥土一直沉积到这么远的地方。

    006oFJIlgy1h3pqidnh58j30u00wjqcq上图:莱昂内尔·卡森(Lionel Casson)1971年《古代世界的船舶和航海技术》

    006oFJIlgy1h3psdataxfj30qs0kaq7i上图:1970年维尔纳·克伦克尔 Werner Krenkel 德文版《讽刺诗集》相关片段

    二、约翰·彼得·奥尔森(John Peter Olesen)在其2008年1月的论文《测水:测深锤在古代地中海航行中的作用》(Testing the Waters: The Role of Sounding Weights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Navigation)从文献和考古发掘实物的角度论证了至少从西元前六世纪开始,测深锤是地中海文化中使用最广泛和最关键的导航设备。直到西元十一世纪或十二世纪指南针在该地区出现。该论文不仅引用了希腊化、罗马化以及拜占庭时期的诸多名人著作,更在论文的开头引用了最重要的文献证据《使徒行传》(Acts)27:13-20, 27-32,并称其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叙述(the most vivid and convincing narrative accounts)”。出于某种原因,笔者对《使徒行传》内容的真实性不作评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董并生先生的相关研究,自行思考判断。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著诸如荷马《奥德赛》、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气象学》(Meteorologica)、老普林尼(Plinius)《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保萨尼亚斯(Pausanias)给罗马皇帝尼禄的报告、《塔木德》(Talmud )中的故事、普劳图斯(Plautus)《一坛黄金》(Aulularia)、卢基里乌斯的(Gaius Lucilius)《讽刺诗集》、《导航指南针》(Compasso da navigare)—— 一本十三世纪中叶的意大利船舶手册、小奥林匹奥多罗斯(olympiodorus )于西元 6 世纪下半叶在亚历山大港创作的《对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评注》(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Meteorologica)、希罗多德《历史》,后者被称为“出现最早的可靠的古代使用测深锤的描述”,内容同上,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 小奥林匹奥多罗斯的《对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评注》和希罗多德《历史》是仅有的两处提到使用铅锤采集海底样本的古代文学资料。

    006oFJIlgy1h3psiozpe8j30tz2dgtpf上图:西史辨伪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伪作

    @73344 ⚑举报 

    九靈
    游客

    同时奥尔森引用了古代沉船遗址发掘出的测深铅锤实物,分析比较和总结了它们的年代、形制以及重量。奥尔森先生说,几乎所有古代测深锤都是用铅铸造的。但是据成说,西方古代连钱币都完全依赖手工捶打,直到16世纪前,欧洲人的钱币还是靠“纯手工”一枚一枚锤打出来的。显然西方环地中海文明圈不会更高效精确的范铸法。那么问,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货币都不懂使用范铸法的古代西方,是怎么发明了范铸法并用这种工艺铸造了测深铅锤的呢?竟然还从西元前6世纪就开始了?这是非常匪夷所思的问题。(相关文章见:《从锤打铸币方式看西方不曾有过青铜时代和帝国时代》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2373914304593)

    另外,根据奥尔森先生在论文中引用的船体长度和测深锤重量的数据,笔者不禁要问: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后700年1200年时间中,西方造船度量单位怎么正好能折合成整数的单位“米”的?铅锤的重量是怎么被造得正好能折合成整数或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的(特例以及可能的磨损除外)公斤的?根据公制历史,直到1795年法国才率先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克”作为质量单。直到1875年才有十七个国家签署了公制公约(Convention du Mètre),依照此公约,正式推行统一的度量衡系统。笔者可否据此判断,这些沉船船骸和测深铅锤存在1795年之后伪造的嫌疑?

    006oFJIlgy1h3psfk8eqjj30ki0ivgpg上图:《测水:测深锤在古代地中海航行中的作用》沉船船身长度,单位:米

    006oFJIlgy1h3psfjjsayj30lc0spn4b上图:《测水:测深锤在古代地中海航行中的作用》中列举测深锤数据

    陈晓珊博士引用上述两家的观点看上去论据详实,理由充分。但事实上,这两篇论文的论据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以上,都是伪史,没错,假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两河文明。环地中海文明圈,是杜撰出来的伪概念!正如@生民无疆 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的环地中海文明本身就是子虚乌有,又如何能够孕育出古代西方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科技,旁知哲学的无所不懂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似的神人和他们的著作?@生民无疆 先生的民科之问,主流学者避之不及,一个正面的回答都没有!诸玄识在《中国影响之前:原始的欧洲 》中如是说“所谓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和“前辈”(中古)基本上都是较原始、很粗糙的社会形态——无文字,多方言,前民族,众部落。”诸玄识和董并生在其合著的《欧洲版“世界伪史”纪年体系来历揭秘——现行“世界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翻版》中指出“近代以前的欧洲,既没有历史观念,也没有历史学的概念。现行欧洲版的“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纪年体系的翻版与拉伸。因其并无历史事实作为依据,因而我们称之为“世界伪史”。”@老周来了 (哔哩哔哩:沧浪一壶周楚山)结合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里距法、信息溯源法、对音法对古代西域历史地理进行了精细化梳理和研究,还原了真正的西域史,有力破伪了帕提亚文明,破伪了塞琉古、伪古罗马文明,破伪了希腊化、伪巴克特里亚、萨珊伪泰西封,证明了被严重低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真正的第一次大航海时代范围及线路,破伪了海洋文明,破伪了阿拉伯伪倭马亚(当时只有大食没有阿拉伯),用里距法分析《经行记》之摩邻坐标,破伪了古埃及。程碧波教授的《从旧地图与荷马史诗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9.0版)》根据埃及旧地图展示的尼罗河三角洲变化,推断出亚历山大港为沉积区,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历史不超过距今600年,由此可以推及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其它相关人文古迹历史不超过距今700年。根据两河流域旧地图,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到波斯湾西南陆地的历史远在距今865年之后,由此推及记述两河流经西南陆地各地址的楔形文字及泥板书等文献应断代为远在距今865年之后,这些研究成果实质性否定和推翻了古埃及文明。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和普通大众,从各个领域对西方伪史发起了全方位的质疑!由此可见,陈晓珊博士在其著作中把看上去毫不起眼却又对航海无比重要的测深锤判定为西方传入中国是非常草率的

    325867034上图:《欧洲文明史察疑》

    @73345 ⚑举报 

    九靈
    游客

    结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阅读陈晓珊博士引用的论文时,我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人家的学者都是拼了命地把中国的发明证明成自己的,而我们的学者却在拼了命地证明祖宗的东西是别人的。中国的砖家和学者,如果不是研究能力出了问题,那就一定是屁股出了问题。正如学者诸玄识、董并生在他们联名发表的论文《作为西方中心论之根基的世界伪史——社会科学的东方主义陷阱》中写到“遗憾的是,近来许多具有批评精神的西方学者希望能够听到来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国的回音;却总是令其大失所望——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西方中心论比欧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世界,顽强坚持西方中心论世界伪史体系的正是中国学术界

    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测深铅锤,对于我们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仅仅作为一个辅助航海的工具,从西方有目的地在杜撰的文献中特意提到它,在至少是年代造假的沉船考古中发掘到它都证明西方航海史的虚假性。如果测深锤真的是西方发明,并且传入中国,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在伪史文献中被蓄意提及?为什么要在海洋考古中高调展示至少是年代和出处都来历不明的文物?除了想用实物坐实伪史文献,造成考古实物与史料交叉印证的假象之外,我想不出任何其它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的砖家们为什么拼命要把发明权轻易拱手让人的原因!

    merge_from_ofoct (4)上图:网友评论

    @73347 ⚑举报 

    九靈
    游客

    文明被颠倒之肇始

    供大家参考,持续更新中……
    —————— ​​​

    明末传教士署名中文书时序图1600-1645.版本3.0

    @73447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6731

    三角函数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西方人想要得到三角函数原理和造表方法,只有在他们来到中国之后。而1629年之前,以来华传□教□士署名的“著作”从未涉及三角函数,可知最早是编造《崇祯历书》的时候把三角函数送给了西方,西方首次获得三角函数版本1.0的时间约在1629——1631年之间。从这个角度看,也就是说,《天文学大成》必然成书于1629年之后

    @73448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241

    明末徐光启编撰的《几何原本》中特点鲜明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方法如“勾股定理”,“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原理)”和“开方作法本源图(贾宪三角)”的使用,足以证明相关内容来自中国古代数学和工匠高超的尺规作图技艺,和西方无关更和传□教□士□无关。注:请按次第看图。

    00001

    00002

    00003

    00004

    00005

    @73449 ⚑举报 

    九靈
    游客

    00006

    00007

    00008

    00009

    00010

    @73450 ⚑举报 

    九靈
    游客

    00011

    00012

    @73452 ⚑举报 

    九靈
    游客

    【#几何原本# | 教你一招,如何瞬间看穿妖精的原形】任他如何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口吐莲花甚至口喷白沫都没有用!

    第十一题这么看就一目了然了:题:直田积若干步,只云阔b步,今化直田为方田,积不变,A亦为一小方,方直田叠加之几何形如图所示,问方田长与直田阔之比几何。——中国古代数形合一,没有刻意地脱离生活实践去追求抽象的“几何学的逻辑体系”。因为几何图形就是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图形化表达方法——象。《易·系辞上》云: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又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006oFJIlgy1h7ovm0nbr0j310i0staqh

    @73455 ⚑举报 

    九靈
    游客

    【#黄金分割率# | 中国人发现“黄金分割率”】比较徐光启版、1574年拉丁文版和1570年英译本《几何原本》对“黄金比例”的定义和证明,可知徐版《几何原本》对“黄金比例”的定义和证明才是拉丁文和英译版本的母本

    ①、徐版《几何原本》:在线段上找到一点丙,把这条线段分成两段,丙点的选择必须满足(a+b)/a=a/b=1.618这个比值,这样的线段(含分割点丙)叫作“理分中末线”。徐版定义简洁明了,完全没有歧义!

    ②、拉丁文和英文版《几何原本》:一条线段,当(a+b)/a 与a/b等,那么它被称作被一个“端——中比率”分成两段。这个“端——中比率”就是“(a+b)/a ”或者“a/b”,显然,西方这两个版本是在翻译徐版的“理分中末线”,但是不明白“理分中末线”的“理”字,它不是指比率“ratio”,而是指比率的值,比值。因此,对“理分中末线”的解读也有点隔靴搔痒,挠不到点上的感觉。

    最后,“理分中末线”也叫“一线分身连比例”或者“自分连比例”或者“神分线”。

    006oFJIlgy1h7osuuuly4j30hv09kdhl

    006oFJIlgy1h7osuuaz4vj30vu0gzjyx

    006oFJIlgy1h7osur6fvwj30ye0s4apv

    @73457 ⚑举报 

    九靈
    游客

    006oFJIlgy1h7osusvb4cj30ql0qgtlp

    006oFJIlgy1h7osus2bl0j30qm13qdyd

    006oFJIlgy1h7osuqcaorj310o0sx7jz

    006oFJIlgy1h7osutli2pj30wc0kotj5

    @73460 ⚑举报 

    九靈
    游客

    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称“一线分身连比例”或“自分连比例”为“理分中末线”,古人称之为:“神分线”。显然这并不是当时徐版才有的知识,而是早已有之。今天的中国人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实在是因为很多东西被人为失传!!!

    @73477 ⚑举报 

    九靈
    游客

    数学的真谛——不是为了装 □!

    中国古代数学,就是为了运算,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其实这才是数学的真谛,也是它的本来面貌。

     

    @73769 ⚑举报 

    九靈
    游客

    所谓的苏美尔古巴比伦60进制就是睁眼说瞎话,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催眠术!你们想不到自己被忽悠了一辈子吧?!|(版本2.0)】

    325822014325822016不错,这些都是伪定义,是赤裸裸的骗术,催眠大法!

    古巴比伦数字是以中国古代算筹、汉字数字、麻将牌数字为底本伪造的十进制数字!

    一、从数值符号构造来看,古巴比伦60进制是伪60进制古巴比伦采用的十进位值制记数,而非指鹿为马的60进制。二进制,有0和1两个不同的符号。十进制,从0到9,有十个不同的符号。16进制,从0到F,有十六个不同的符号。那么为什么古巴比伦的60进制可以重复使用已有的符号?为什么古巴比伦要例外?没这个道理!真正的60进制,必须分别用60个完全不同的符号表达从0到59的每一个数字。而不是用已有的符号拼凑成一个新的符号。

    325822043上图:古巴比伦数字和中国算筹、汉字数字比较

    二、记数和运算使用的进制计量单位进制是两个概念。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前者用于记数和数学计算,后者用于度量衡进制的划分。基于计量单位进制的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是十进制运算。计量单位进制,比如天文历算中的度量单位,周天周长365.25度,1度100分,1分100秒。或者,它的简化版,周天长360度,1度60分,1分60秒。在实际计算的时候都需要换算成统一的单位之后用记数和运算使用的进制——十进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单位进制再进行转换。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代算经中的例题证明!一定要清楚,并非使用所谓的60进制进行数学运算。这一点,一定要明确!而西方伪造的古巴比伦数学就是用计量单位进制替代了记数和运算使用的十进制进行数学计算。由于我们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记数和运算使用的进制和计量单位进制之间的区别,使得这种手段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即使西方伪数学史胡说八道,指鹿为马了这么多年,至今也没有人指出这个错误。这是一个思维上的盲点

    325822187上图:天文历算计量进制

    计量单位进制以十进制为基础。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359度59分60秒。度使用了10进制(今天的写法),而分和秒都需要满60进1,但是这是真正的60进制吗?不是!这是基于10进制记数的伪60进制,用于划分单位大小级数。所以,所谓的苏美尔和古巴比伦60进制是一种应用于特定场合的混合单位进制!它来源于中国天文历算,来自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对周天度数(周长)的划分,来自于天文仪器上的刻度。由于对于星体坐标精度的需求,所以分周天365.25度,1度100分,1分100秒!也就是一周天长度为365万2千500秒!

    三、既然古巴比伦数字是十进制,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繁琐的假60进制进行数学运算???根据第一条“古巴比伦数字是十进制”和第二条“古巴比伦以计量单位进制进行运算”,我们就有理由对“古巴比伦人”在数学运算中采用计量单位进制,即伪60进制的目的进行质疑。因为,这种作法有违常理,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算盘的发明淘汰了算筹,计算机的发明,淘汰了算盘。又比如,铁质兵器的广泛使用淘汰了青铜刀剑,钢的大量生产又淘汰了纯铁兵器。汽车的出现,替代了马车牛车这些依靠畜力牵引的运输工具,电灯的出现使人类告别了使用蜡烛和煤油灯照明的时代。更加便捷通用和高效的计算工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必然淘汰旧有工具,那么既然古巴比伦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十进制,还要继续使用基于10进制的假60进制进行数学计算呢???这不是平地不走爬大坡——自讨苦吃吗?!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古巴比伦人用十进制记数,却用计量单位进制运算,对数学计算而言,这种舍弃十进制记数不用,反而用伪60进制进行日常数学计算的支离破碎的设计完全表明这东西就是一个弗兰肯斯坦怪物——一个不实用的丑陋的缝合怪。这种骚操作只有脑袋“瓦特了”的人才能想得出来!除非,是后人别有用心的伪造——伪造一个现实世界从未存在过的文明。很难想象,先进的古巴比伦文明竟然能够用这种不符合常理的进制组合完成了土地测算、谷物交换、测量、水利、土方工程、徭役赋税等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繁重的计算工作。能胜任吗?完全不能,否则今天何必全世界用十进制!

    据说,璀璨夺目的古巴比伦文明非常先进,巴比伦古城废墟遗迹被列为世界奇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七大世界奇迹之一,古巴比伦长久以来被主流称为与中国文明并驾齐驱的四大文明之一。但这么先进的文明却没有改良对国家社会生产活动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字系统,实在令人费解,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么落后的缝合怪计数进制是老牛拉破车,与发达的古巴比伦文明成就根本不匹配。古巴比伦有什么辉煌的成就,请参阅百度词条古巴比伦文明

    对人类而言,十进制是最先进优秀的进制今天全世界在数学计算中通用10进制就是对十进制优越性的最有力的证明在全靠人工手动计算的时代,越是复杂的数学运算系统,越容易出错。采用优秀的计数进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计算的复杂度,不仅节约了计算耗费的时间,而且还降低计算过程中的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约瑟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注:本人不是李约瑟粉,但这句话完全正确!当然,他口中的十进制,是中国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伟大的贡献!)

    记数和运算使用的进制,用来进行数学运算;计量单位进制,用以进行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进制,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而古巴比伦却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用天文计算上的60进制,就匪夷所思了。古巴比伦这是把天文仪器上的刻度单位转换法——天文计算单位进制当做了数学计算的计数进制。

    @73771 ⚑举报 

    九靈
    游客

    Screenshot_20221230_100825_com.weico.international_edit_813995205505478

    Screenshot_20221230_100843_com.weico.international_edit_814022647170578

    Screenshot_20221230_101009_com.tencent.mm_edit_814046715473699

    Screenshot_20221230_101040_com.tencent.mm_edit_814083695228902

    Screenshot_20221230_101112_com.tencent.mm_edit_814135109408581

    @73772 ⚑举报 

    九靈
    游客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器 | 天文仪器刻度就是天文计算单位进制的来源!】

    ——————

    325825917

    @73775 ⚑举报 

    九靈
    游客

    古巴比伦数字系统就是一个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记数进制:

    【二进制】用0和1表示,独特符号数量,两个。
    【八进制】用0~7表示,独特符号数量,八个。
    【十进制】用0~9表示,独特符号数量,十个。
    【十六进制】用0~9,A~F表示,独特符号数量,十六个。
    【六十进制】用60个独特的符号表示。比如用0~9,A~Z,a~x表示0~59。

    基于十进制的伪六十进制,西方叫“Mixed decimal and sexagesimal”,即“混合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它的独特符号数和十进制一样。在中国,这是一种用于特殊场合的进制,比如用于天文历算,时间单位的换算。它属于计量单位进制,不是记数和数学运算进制!!!以上面对六十进制的定义举例如下:

    十进制 → 六十进制
    59 → x
    60 → 10
    89 → 1T
    123 → 23
    10000 → 2ke

    @73777 ⚑举报 

    九靈
    游客

    下一个问题是:古巴比伦真的真实存在过吗?!

    ——————

    🤔🤥🤭

    @74054 ⚑举报 

    说呢
    游客

    @九靈 #73335

    俺熟悉这一带。南澳岛几年前建了大桥与大陆相连。潮汕(粤东)与闽南相连。潮汕话与闽南话不同,但很多相似,能互相交谈。

     

    楼主牛。有理有据,无法辩驳。每次来都想使劲点赞……造假者们大概只有发呆或者谩骂泄气了

    @74096 ⚑举报 

    九靈
    游客

    @说呢 #74054

    感谢支持!

    根据董并生(著有《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先生的研究,

    拉丁文抄的是明代辞书——字汇,英文抄的是康熙字典

    第一部大型英语词典出版于1755年,编者S.约翰逊,收 43500词;巧的是1716年《康熙字典》有45,000个字(其中36,000在使用中)。再有趣的是,其它欧洲词典的词条数量也大致都是45,000个字:像罗伯特·安斯沃思词典(18世纪)、拉丁文词典(1736年)。《便士百科全书》(1837年)和《大英百科全书》(1842年)都提到,《约翰逊英语词典》拥有与《康熙字典》相同数量的字词。

    儒略,凯撒-裘力斯,就是朱棣一词翻译。诸玄识文章有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抄康熙字典证据。1694年法语词典可能是抄字汇。拉丁文被法文取代,词汇量少吧?按傅圣泽的说法,傅尔蒙的声明见于《学人杂志》(1730年4月),页629。由于侯爵不熟悉中文书的标题,傅圣泽在讨论字典时把名称省略了。因此这些字典中只有部分可以验明正身。按照刘叶秋《中国古代的字典》页41所言,收录33179个字的是《字汇》,梅膺祚(1570-1615)1615年出版。关于梅膺祚对这部“明代主要词典汇编”之著作权的详细讨论见米勒(Roy A.Miller):《明代传记辞典》卷2,页1061-1064。傅圣泽所暗指的1675年版本姑且认为是1676年问世的陈淇子《玉堂字汇》。收录50000字以上的字典或许是指丁度1037年编的《集韵》,因为此书收录按206韵编排的53525个字。详情见邓嗣禹和毕乃德:《中国参考书书目注疏》,页147。详见[美]魏若望《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吴莉苇译,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第294页。

    傅圣泽是耶 □ 稣 □ 会 □ 士 □ 主要的索隐派人物之一,在中国传教学习汉语23年,期间由于他汉语学得好,受康熙皇帝召见并留下来居住在北京宫廷。在他奉命返回欧洲时,随身带了11箱约4000册中文书籍,准备回欧洲去大干一场。为此,他还冒险非法带了一位中国人回欧洲,期待能够帮助他解读中文文献。

    傅圣泽完成秘密改造拉丁文的使命

    罗马 □ 教 □ 皇 □ 将傅圣泽召回罗马,安插在主管海外传 □ 教 □ 事务的教 □ 廷 □ 传 □ 信 □ 部教授中文,并让他独自使用所带回的中文典籍,18年间专心于编撰大型拉丁文词典,以提供给后来传 □ 教 □ 士 □ 内部使用。在他去世以后,教 □ 皇还专门下令,将傅圣泽的手稿与书籍封存于教 □ 宗 □ 梵 □ 蒂 □ 冈 □ 图书馆。[ [美]魏若望《耶 □ 稣 □ 会 □ 士 □ 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吴莉苇译,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第253-254、291、299页等。]与法兰西皇家学院编撰法文词典公开昭告天下及约翰逊编撰英文词典进行的方式不同,傅圣泽编撰大型拉丁文词典,以索隐主义方法用中文雅言改造拉丁文概念的作业是在教 □ 会 □ 内 □ 部秘密进行的。如果说约翰逊使用汉语雅言改造英文概念使用了《康熙字典》的话,傅圣泽改造拉丁文所使用的中文参考文献则主要是明代的字典——《字汇》及宋代的韵书——《集韵》等。

    @74097 ⚑举报 

    九靈
    游客

    【 #咬文嚼字# 】Wind chariot 今译为风车。实际上就是“使用风力作为动力的车辂”。
    “wind ”就是对汉字“风”的拉丁字母记音。“风”,【广韵】方凤切,音讽。这里,“w”和“f”通。不相信,自己发音试试。
    “chariot” 等于 “cha” + “riot” 就是分别对汉字“车”和“辂”的记音,连起来,就是“车辂”的意思。“车”,潮州话发音“cia1” ,【广韵】车,辂也;“辂”,【广韵】洛故切,又【集韵】历各切。【玉篇】大车也。 【释名】天子所乘曰玉辂。谓之辂者,言行于道路也。
    #中华溯源工程#
    注:附图据说(伪造的故事!)是1649年荷兰人西蒙·史蒂文为莫里斯王子建造的两艘陆地游艇(风车)。莫里斯王子在海滩上用它们来招待他的客人。

    006oFJIlgy1h46y6qbsafj30zk0sfwn8

    @74098 ⚑举报 

    九靈
    游客

    真相:

    16世纪末来明朝的耶 ■ 稣 ■ 会 ■ 士就是“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偷盗的文明的火种中国就是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

    英语有个词叫“promise”,它的一个释义就是“希望”。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给西方带来的可不是“promise”——希望吗

    @74101 ⚑举报 

    九靈
    游客

    关于德语:

    ❶,1748年,德国传 ■ 教 ■ 士魏继晋编写了《德汉词典》。随后,
    ❷,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
    ❸,1852年起,雅各布 ·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开始编辑最广泛的德语字典。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
    欧拉1783年去世,而且死在圣彼得堡,德国第一部德语词典在1781年才出版……
    @75028 ⚑举报 

    文渊紫光
    游客

    @九靈 #73477

    西方研究数学物理起初倒也不是装,

    主要是西方这些学者,作为宗教礼法“礼崩乐坏”时期世俗国王权贵们的幕僚客卿,

    得抢夺教宗的造物主解释权,

    为此起彼伏的东印度公司远洋暴利活动破除宗法道德障碍,

    更为国王权贵的世俗权力之维护和扩张立论。

    同时比附模仿古典中国的天机运化、能推可算的世界观方法论。

    康熙年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大概率是中国文化的启示,

    拟人化神祈崇拜的文化怎么会自然衍生 运化推算的世界观方法论呢?

    即使到今天,他们的科学名家还是言说造物主如何如何、上帝掷不掷骰子,

    中国八个字就体现辩证唯物底色:造化万机、定数推知。

     

    @75029 ⚑举报 

    文渊紫光
    游客

    @文渊紫光 #75028

    我的如下长诗,就是对西方谬言数有神理 的理念托大行为 和知识性传教的批判。

    玄冥之悠远,至大无外、至小无极;

    造化之万机,乾坤 呈象,地域 有形。

    人者 生而为灵,仰观俯察,取象 比类。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文字 符号 以 为名,推理 论述 以 为辨。

    幻化 之 为妙,可度量、可数算。

    于是 天机 外表, 度、数纷呈。

    然则 度、数 相推,岂非 人 功?

    故而 作仪器,因而 制算法;

    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古语有言:文以载道,文以昌明, 岂不信吁?!

    何期 人于万物,瀚海一粟;

    管窥万机,界乎一斑;

    浮云遮眼,尔乃 望峰 攀岩;

    因而 思辨无倦,究验不止。

    然则 一 篝火 映夜,智者 犹恐不明;

    不揣鄙陋之人,亦敢 妄称 天自 我现?

    老子曰:“名 可名,非 常名”、“道 可道,非 常道”。诚哉斯言!

    诸夏 秉素心 、存 万全之意 千年, 曰:可窥探者 万物,可敬崇者 万机

    由此推之,人当有为?  人当无为?

    或曰:当可辨 而变,适不变 则恒。

    故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者,博而约、崇而辨,审而周,大而谨!

    @75051 ⚑举报 

    ygzst
    游客

    @九靈 #74098

    老师好 啥时您把这些整合出本书或文档,以长远收益

    @75052 ⚑举报 

    嶺南叔夜
    游客

    太精彩了我都刷了n遍了。

    @75133 ⚑举报 

    九靈
    游客

    @ygzst #75051

    老师不敢当 ^_^,暂时没有计划,等以后再说吧!

    @嶺南叔夜 #75052

    谢谢!

    @75136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73772

    这里有必要再说一下,360度圆周分度的问题。李 ■ 之 ■ 藻在《浑盖通宪图说·卷上》言道,

    凡以日揣天者度法三百六十而馀五度四分度之一,今但用三百六十,举捷数也。

    《小尔雅》释云:捷,疾也。意思是说,用360度替代365¼度是因为容易计算,取其便捷。换句话说,采用360度圆周分度是因为精通计算的人才不够多,计算能力不够强大,这不是因为360度比365¼度先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啊!——这才是真相啊,朋友们!!!

    若论精度,365¼度比之360度,100分较之60分,100秒较之60秒精度更高,刻度越细,度量越准,你们是否认为1厘米比1毫米更精密呢?更为可笑的是,署名汤 ■ 若 ■ 望刻印之《见界总星图》分享链接中二十八宿仍“踵羲和之数”365¼度,却又画蛇添足地在外面画了一圈360度以掩人耳目!此举意欲何为?以此,中国古代历家舍周天360度不用明矣,在算力毫无问题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精度,以映太阳回归年全度。

    同样,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把365¼度改成360度,其目的是彰显“西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不同,以此区别中国传统历法的小伎俩之一,再说,365¼度与360度只差奇零,若无365¼度作为基准,何来《九执历》《西洋历法新书》所用之360度

    325822320

    @75138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75136

    分享:高清《浑盖通宪图说》

    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Feckc13w1U6q9arca9EyA?pwd=ntn4

    提取码: ntn4

    选区_803

    @75141 ⚑举报 

    九靈
    游客

    警惕:“趋同进化”和“趋同审美”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替西方伪史洗地的最新工具

    ——————
    这个理论的前提是你必须是有,真实存在,尼玛的本身就是个空气,还谈什么趋同审美和进化!
    ——————

    诡辩术

    “不同的民族在遇到相同的问题,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解决办法,本来无可厚非。就像遇到同一个问题,一群人给出解决办法。出现几个人雷同用一种办法很正常,不能证明谁抄袭了谁。

    这有点像生物学上的“趋同进化”。鱼类(指的是鲤鱼、鲢鱼。。。之类的体型)和海洋哺乳类(指的是海豚、鲸类的体型)具有相似的体型,是因为它们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为了适应生存,进化出适合水中运动的身形。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有多少血缘关系(实际上鱼类和哺乳类血缘关系比较远),也不能说谁抄袭谁。

    同样,毒蛇、毒蜘蛛、毒蜈蚣。。。等进化出同样的“毒液”机制,也是它们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生存采用了同样的进化策略,不代表它们有血缘关系,也不能说明谁抄袭谁。”

    ——————

    这种言论似是而非,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诡辩术,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它绝口不提趋同性存在的前提,那就是比较样本本身就应该客观存在。脱离了这个前提,漫谈趋同性就是赤裸裸的诡辩!因此,拿西方历史和中国的历史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考证前者是否真实存在,而不是默认前者存在,从而在此没有经过严谨考证的基础之上漫谈两者之差异!这里,默认“古巴比伦文明”真实存在就是这个话术的前提!关键是,古巴比伦文明不可能真实存在!所以,这个所谓的“趋同性”理论的基础就崩塌了,理论基础崩塌,还扯什么“趋同进化”和“趋同审美”,哪怕你说破大天,也改变不了诡辩的本质!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51-1,000 (共 1,050 个帖子)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51-1,000 (共 1,050 个帖子)
  • 话题“中国古代数学书多美啊!”已关闭,不接受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