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1,050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7350 ⚑举报 

    九靈
    游客

    @gsyrzjy #17349

    你看这些实用器物里面的几何学数学知识,当然啦,中国先人都是埋头实干家,中国的数学“土”,不像人家“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那样满满“仙气”,连饭都还没吃上,衣服都没穿上就急着仰望星空,思考哲学,计算数字,研究公理和证明了!和他们的“形而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数学比起来,中国的数学难道不“土”吗?土!

    @17351 ⚑举报 

    九靈
    游客

    @未曾 我有个回帖好像被“关禁闭”了,你看看,能否放出来😂😂😂?

    @17352 ⚑举报 

    九靈
    游客

    @未曾 #17351

    看错了,抱歉🤭🤭🤭,原来是翻页了

    @17355 ⚑举报 

    九靈
    游客

    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简牍文书,满满的数字计算,N古们可有?

    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

    东汉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出土于居延汉代甲渠候官遗址编号第二十二号房屋内,共三十六枚。

    “建武二年十二月,客民寇恩受甲渠候(秩比六百石)的雇佣运鱼去觻得出售,议定付工钱一头牛和二十七石谷,但鱼价须卖够四十万钱。寇恩未卖够此数,卖掉作工钱的牛才凑足三十二万,还欠八万。于是粟君扣押了寇恩的一些车器杂物值一万五千六百。扣发其子为己捕鱼的工钱二十石谷值钱八万,有赖掉他为妻子买米肉所支的九千钱,这样,两相抵较,粟君等于从寇恩手中拿去十万四千六百钱,理应再退出二万四千六百钱才是。可是粟君却于次年十二月向居延县告发寇恩欠牛不还,引起这场诉讼。粟君既占便宜又输理,反而主动告状,这点耐人寻味。”

    https://www.shuge.org/wp-content/uploads/hm_bbpui/202101/17355_tn6uazjxpy9ety9hws2mjomfywtxohkj.jpg

    @17357 ⚑举报 

    gsyrzjy
    游客

    @九靈 #17350

    他们也土,用土坯、土岸刻字

    @17359 ⚑举报 

    九靈
    游客

    @gsyrzjy #17357

    假的,什么苏美尔泥板书都是抄袭的中国墓砖,刻字墓道碑,墓志铭等等。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中国人能够在砖头上刻字,为什么我不能在泥坯上刻字?那时候还不会烧砖头吗,是不是😌😌😌?中国有句老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泥土做的东西,一下雨一遇水就瘫掉了,还能有字?土坯一边刻,一边干,这么密密麻麻的,怎么搞吗?他们这智商真让人捉急!

    @17360 ⚑举报 

    gsyrzjy
    游客

    @九靈

    想起来一个问题,说是中国古代没有数字0------概念0当然有------是说没有数字0

    我不服气,没有数字0怎么演算呢??这涉及到对位问题!当然,算盘不需要0,因为算盘的档位就是数位,能起到对位的作用。于是亲自翻了不少古代数学书,还真没有0和零,假想筹算时0为x、为△、为□,也没发现。当然后来数学书上有了0,但一这是在阿拉伯数字或印度数字传入后,二在筹算中是无法用筹摆出圆型的0来的。

    请问你发现了中国古代筹算的数字0吗?

    @17361 ⚑举报 

    九靈
    游客

    法国19世纪改进版“纳皮尔算筹”,辅助计算的算具。现藏于维也纳科技博物馆。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中国算筹九数一筹 + 算盘 = 改进版“纳皮尔算筹”

    Napiersche Rechenstäbe mit Abakus, 19. Jahrhundert, Frankreich; Exponat im Technischen Museum Wien

    @17363 ⚑举报 

    九靈
    游客

    @gsyrzjy #17360

    筹算用算筹,最早的算筹一数一筹都是直的小细棒,没有算筹就等于零,所以算筹在布筹时空档就代表零,零,无也。中国早就有了十进制,早就有了正负数,会没有零的概念?比如10,9+1进位十位上写1,单位上就是零,只是这个零不写出来。

    中文文献中0这个符号不是零的概念的最早出现时间无考中国太多的书亡佚。宋代蔡沈《律率新书》中用方格表示空缺。金朝《大明历》中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宋、元数学著作中多有细草计算详细过程描述。细草中的数字是借用筹算数字加一个〇。〇大有来历,出自道家,以一空圆表示虚无,所以在数学中使用这个符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再说印度,阿拉伯数学都是是后来被伪造出来为了伪古希腊数学背书的,这是一条伪证据链。以后有机会我一一详述。尤其是印度数学,被神话出来,破格提拔,是为了冲击中国唯一原创文明这个事实的,这就是稀释效应,甚至提高高丽,霓虹等等中华文化圈的其它国家,目的是稀释华夏夺目耀眼的文明之光。举个栗子,你看我们书格有多少浩如繁星的华夏典籍,再看西方有多少,印度有多少,日本韩国有多少就知道了。

    @17364 ⚑举报 

    南韩法院
    游客

    感謝詮釋 祝願貼主能順利地研習下去

    一定要做出更大的成果呀 😊

     

     

    @17367 ⚑举报 

    旭公子
    游客

    华夏文明太强了,太耀眼夺目了,所以整个世界文明都在华夏文明阴影下;于是就拼命想方设法稀释华夏文明。

    @17368 ⚑举报 

    九靈
    游客

    鸡翁,鸡母和鸡雏

     

    @17369 ⚑举报 

    九靈
    游客

    @南韩法院 #17364

    谢谢鼓励,成果不敢当,我想到什么就贴什么吧。

    @17370 ⚑举报 

    九靈
    游客

    @旭公子 #17367

    不是“整个世界文明都在华夏文明阴影下”,而是整个世界都沐浴这华夏文明的光辉,然而有那么一些“文明”不仅不感恩,反而行欺师灭祖之实。

    @17372 ⚑举报 

    九靈
    游客

    度量衡,数字有了度量衡才有了温度,才活了起来。度量衡赋予了数字生命。看看中国度量衡是怎么定义的。

    “田曹云度之所起,起于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十氂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四丈为一匹,五丈为一端,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畞,三百步为一里。”

    “仓曹云量之所起,起于粟。十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金曹云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

    截图自:《九章详注比类演算法大全.十卷乘除开方起例一卷.明.吴敬.撰.明景泰元年刊.弘治元年吴讷重修本.灰度胶片》

    截图自《夏侯阳算经》(《韩延算术》)辩度量衡

     

    @17374 ⚑举报 

    九靈
    游客

    据说,苏格兰的伟大的数学发明家约翰·纳皮尔发明了小数点,轰动一时,被称为数学史上伟大的发明🤮。我以前看到的时候没觉得什么,忽然想起来我靠,原来西方使用小数点以前根本就没拿得出手的度量衡啊,中国之所以在算术书中不使用小数是因为中国有完善的精确地统一的度量衡,即使计算到很小位值,也是有单位的呀!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3.1415926 是怎么表达的呢?见《隋书·律历志上》:

    “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壹亿为壹丈,圆周盈数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壹百壹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也就是用精确的“度”来实现的。这样子比单纯的数字3.1415926要更丰富,更有血有肉。纳皮尔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可以推断,那时候的欧洲实际上还没有精确的系统的度量衡,所以小数点的出现,对他们而言,确实很重要。

    @17376 ⚑举报 

    旭公子
    游客

    @九靈 #17370

    嗯,兄的表达更准确,感谢。

    @17382 ⚑举报 

    gsyrzjy
    游客

    @九靈 #17374

    度量衡是一方面。

    单纯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是数值制和数位制的分别(是不是这两个术语我记不清了)。比如802,一种读法是八百二,含有百、个等计数单位,但不需要零、小数点,这是数值制。另一种读法是八零二,省去了百、个等计数单位,但必须增加零、小数点来配合,这称为数位制。

    搞数学的人基于数位制,自然夸张零、小数点的发明。似乎百、个、秒、寸的发明不重要似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精致的利己主义打算:比数值制,西方也有,但没有中国多,不比。比数位制,全在西方,中国一点也没有,因而大比特比,洗脑比,哈哈

    反过来,我们比近现代史比不过,那就比古代史,古代史只有中国一家有,全世界都没有古代史,哈哈

    @17445 ⚑举报 

    九靈
    游客

    蜀锦,《释名》云: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

    元朝人费著撰《蜀锦谱》,研究两宋丝绸生产,是研究古代蜀锦的专书。一卷。全文约900字,记述了成都锦院的设置、规模、分工、产量、产品用途,管理方法、建置沿革和所产八答晕锦、盘球锦、簇四金雕锦等120个名种,以及茶马司锦院所产的20余个品种。“铺地锦”就是蜀锦的一个品种。

    在锦面上满市纤巧秀丽的锦纹,叫“满花锦”,若再缀以大朵的装饰花纹,叫做“铺地锦”或“锦上添花锦”。“铺地锦”的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规则的地纹上嵌织五彩斑斓的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如宝相花,地纹衬托主花显得更加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格外富丽堂皇和光彩照人。“铺地锦”中的“地”指的就是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即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中国古代有一种乘法速算法,这种算法以实横列,以法直写,法实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地,法实相乘的结果犹如地纹上镶嵌的花卉,所以古人生动形象的把它叫做“铺地锦”。

    1439年夏源泽撰写的《指明算法》中就已经记载了已经非常成熟的“铺地锦”写算法。该书中记载的“铺地锦”算法歌诀、例题、解答以及算法详细,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算书特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铺地锦写算法”早在此书成书之前几年,十几年,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就已经在中国存在,并且在人们实际生活活动中得以实践应用。这个结论不仅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也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数学思维的特征,即通过改进算具,简化计算步骤,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这就是梅文鼎所说的“立成”,无论是算表,还是铺地锦写算,还是后期改进的筹算,珠算,都是遵循了这一伟大的数学思想。

    《指明算法》中的铺地锦歌:

    “写算铺地锦为奇,不用算盘数可知。

    法实相呼小九数,格行写数莫差池。

    记零十进于前位,逐位数数亦如之。

    照式画图代乘法,厘毫丝忽不须疑。”

    其中一道题如下:

    题:“今有米二十四石,每石该银六钱五分四厘,问该银若干?”

    答:“答曰:该银一十五两六钱九分六厘。”

    法:“法曰:先画格眼图,置米二十四石,填于图上横写为实。再将价六钱五分四厘填于图右外直写为法。法实相呼,填写格内。先从末行起依次相乘至实首位止,得数从右边下角数起,照斜格计数,就书于图下,挨次向前合问。”

    显而易见,铺地锦这种运算方法就是专门为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交易买卖设计的一个便捷的计算法门,尤其适合多单位十进制乘法计算,比如本题中的粮食的重量单位“石”和货币单位“两”、“钱”、“分”和“厘”。所以说,“此法算粮最捷。

    @17446 ⚑举报 

    九靈
    游客

    “铺地锦”写算法通过乘法分配率可以把复杂的多位值的乘法计算简化为个位数乘法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而九九表的普及使得个位数乘法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容易,这种写算法的思路和中唐以来不断改革筹算,简化数字计算,寻找和使用巧算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完全一致的。

    众所周知,九九口诀、九归歌诀、归除歌诀、撞归歌诀、上退法歌诀等珠算歌诀,这些都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程大位之前的算书,如居延汉简·唐《立成算经》,杨辉《乘除通变本末》(1274年),丁巨《算法》(1355年),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年),贾亨《算法全能集》,安止斋、何平子《详明算法》(1373年),吴敬《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1450年),徐心鲁订正《盘珠算法》(1573年),柯尚迁(1500—1582)《数学通轨》(1578年),余楷《一鸿算法》(1584年)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17455 ⚑举报 

    尚德堂
    游客

    @九靈 #17359

    泥版书是比甲骨文还要早的东西,那来跟墓道砖比?不卑亦要不亢,否则真就成了笑话。

    @17465 ⚑举报 

    gsyrzjy
    游客

    @尚德堂 #17455

    聋子好打岔,最好别说话

    @17469 ⚑举报 

    旭公子
    游客

    拿西方的泥板书跟华夏的甲骨文、墓道砖比较,无异于小麻雀和大鹏比较。

    @17478 ⚑举报 

    ygzstcfh
    游客

    @九靈老师好  夏源泽撰写的《指明算法》 这本书能发个链接吗

    @17480 ⚑举报 

    九靈
    游客

    @ygzstcfh #17478

    😂 不要叫我老师,大家都是书友,别客气。

    www.shuge.org/meet/topic/17010/

     

    @17481 ⚑举报 

    九靈
    游客

    @尚德堂 #17455

    @gsyrzjy #17465

    @旭公子 #17469

    根本就不存在泥板楔形文字。

    文章节选自《以图证史:楔形文字是骗局,巴比伦在海中央——赫梯铁器文明子虚乌有,钢铁是中华文明第五大发明 (四则)(一)》

    作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河清

    据介绍,泥板楔形文字都是趁泥板潮湿状态,“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字,然后把泥板晾干……

    也有一些泥板说是被莫名其妙的宫殿大火烤干,但绝大多数泥板都是自然晾干。

    这些泥板,据说在地底下埋了5000多年,坚强抵御了地下的潮湿和地上雨水,依然没有松化为泥,焕然如新。这符合物理常识么?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泥板的粘合完全是靠水,没有加入特殊的胶,也没有烧烤陶化。只是用普通的水,用水和泥,趁湿刻字,自然干结成块。这样的泥板牢么?物理常识告诉我们,在塑料袋和橡胶布发明之前,地下空间做不到完全密封。这样的泥板在地底下,必然会受潮。不用多少时间,就会酥化成泥。

    来看一段百度伊拉克(两河流域)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伊拉克南部干旱,姑且不论。伊拉克北部,就是发现大量泥板的“亚述地区”,还是有相当降雨。

    再看土耳其“赫梯地区”的降雨量:“峡谷地区全年降水量600至 800毫米,沿海地区全年降雨量为500至700毫米”……

    就是说,在亚述和赫梯这两个盛产泥板文字的地区,并非干旱无雨,而是有相当的降雨量。这些雨水必然渗透到地底下,以地下水或潮气,化解这些泥块。

    这些泥板小块在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的潮湿地底下埋藏,不管封闭在什么地下空间或陶罐(盖子不可能绝对密封),不要说5000年,就是500年也熬不过,一定会受潮松散化解,重新化为泥土!

    泥板埋在多雨地区的地下不受潮,历数千年而不化,只能是一个骗人的神话。

    @17482 ⚑举报 

    九靈
    游客

    夏源泽的《指明算法》在明末清初有各种“校正”本在社会上流传,这是清郑元美校《新镌校正指明算法》两卷。

    @17483 ⚑举报 

    九靈
    游客

    更有《蜀锦谱》(元)费著 撰

    “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璧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岁输上供等锦帛,转运司给其费而府掌其事。元丰六年,吕汲公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榜曰锦官。公又为之记,其略云:设机百五十四,日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而后足役。岁费丝,权以两者一十二万五千。红蓝紫茢之类,以斤者二十一万一千,而后足用。织室、吏舍、出纳之府,为屋百一十七间,而后足居。自今考之,当时所织之锦,其别有四。曰上贡锦,曰官告锦,曰臣僚袄子锦,曰广西锦,总为六百九十疋而已。渡江以后,外攘之务,十倍承平。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又以应天北禅鹿苑寺三处,置场织造。其锦自真红被褥而下,凡十馀品。于是中国织纹之工,转而衣衫椎髻鴂舌之人矣。乾道四年,又以三场散漫,遂即旧廉访司洁已堂创锦院,悉聚机户其中。犹恐私贩不能尽禁也,则倚宣抚之力建请于朝,并府治锦院为一。俾所隶工匠,各以色额织造。盖马政既重,则织造益多,费用益夥,提防益密,其势然也。今取承平时锦院与今茶马司锦院所织锦名色著于篇,俾来者各以时考之。”

    谱中又记录各色锦,如下:

    “转运司锦院织锦名色(即成都府锦院)

    上贡锦三疋花样:八答晕锦。

    官告锦四百疋花样:盘球锦,簇四金雕锦,葵花锦,八答晕锦,六答晕锦,翠池狮子锦,天下乐锦,云雁锦,臣僚袄子锦。

    八十七疋花样:簇四金雕锦,八答晕锦,天下乐锦。

    广西锦二百疋花样:

    真红锦一百疋:大窠狮子锦,大窠马大球锦,双窠云雁锦,宜男百花锦。

    青绿锦一百疋:宜男百花锦,青绿云雁锦

    茶马司锦院织锦名色(茶马司须知云:逐年随蕃蛮中到马数多寡以用,折传别无一定之数。)

    黎州:皂大被,绯大被,皂中被,绯中被,四色中被,七八行锦,玛瑙锦。

    叙州:真红大被褥,真红双连椅背,真红单椅背。

    南平军:真红大被褥,真红双窠锦,皂大被褥,青大被褥。

    文州:犒设红锦

    细色锦名色:青绿瑞草云鹤锦,青绿如意牡丹锦,真红宜男百花锦,真红穿花凤锦,真红雪花球露锦,真红樱桃锦,真红水林檎锦,秦州细法真红锦,鹅黄水林檎锦,秦州中法真红锦,紫皂段子,秦州粗法真红锦,真红天马锦,真红湖州大百花孔雀锦,真红飞鱼锦,四色湖州百花孔雀锦,真红聚八仙锦,二色湖州大百花孔雀锦,真红六金鱼锦。”

    真实的算术来自人间,用于人间,哪有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

    @17496 ⚑举报 

    九靈
    游客

    《盘珠算法》中的“铺地锦”,《盘珠算法》又名《新刊订正家传秘诀盘珠算士民利用》求书帖,是明代数学家徐心鲁在万历元年(1573年)刊行于福建的珠算普及著作。《盘珠算法》二卷,附有有大量插图,图中所示的明式算盘是上一珠,下五珠,可见“日式算盘”在明朝万历初年已经在福建流行了。

    上图来源:

    @17479 ⚑举报 

    九靈
    游客

    @尚德堂 #17455

    换马甲啦?人活一辈子,不会独立思考,就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gsyrzjy #17465

    @旭公子 #17469

    下文节选自《以图证史:楔形文字是骗局,巴比伦在海中央 --赫梯铁器文明子虚乌有,钢铁是中华文明第五大发明 (四则)(一)》作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河清

    5000年前,楔形文字的发源地——苏美尔的乌鲁克当时在波斯湾的大海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两河,是合并成一条阿拉伯河(图1),注入波斯湾。而早先两河并不合流,直接注入波斯湾。两河最早的入海口是在巴格达北部,两河的细腰位置(图2)。巴格达也是8世纪中才新建的城市,建在两河冲积新形成的土地上。在图2人们还可以明显看出,早先巴格达以南是大海。

    (图1)两河流域两河交汇合成一条阿拉伯河

    (图2)两河流域上半部和西边是沙漠半沙漠下半部是低地早先,巴格达以南是大海

    图2显示,两河流域上半部和西边是沙漠半沙漠。下半部巴比伦平原,是两河冲积低地。这个巴比伦平原与我们想象的截然相反,一点不肥沃,部分地区有相当的盐碱性,基本不适合种小麦,只能种耐旱的椰枣。伊拉克是全世界最大的椰枣生产出口国。而且,巴比伦平原属于高温副热带沙漠气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高温,7-8月气温高达45-50度。

    听上去,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土地肥沃啊,盛产粮食啊。但拥有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平原的伊拉克,竟然严重缺粮。今天伊拉克大部分、甚至90%的粮食需要进口。伊拉克的主要产粮区是东北库尔德地区。讲这些,是为了破一破我们被长期灌输,两河地区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两河流域,根本就不是“农业文明”的适宜之地,更不要说早先巴比伦在海中央。

    两河流经沙漠,携带大量泥沙。每年有6000万立方米泥沙填入波斯湾,不断往南增加冲积平原(图3)。图3上曾经的伊朗马赫夏赫尔“港”,如今已成为内陆城市。霍梅尼港也指日可待,很快变成内陆城市。

    (图3)阿拉伯河口,每年填海6000万立方米泥沙,海岸南移

    一些老地图显示,两河交汇合流形成阿拉伯河,不过500多年左右。冲积平原往南推移了17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从两河交汇点到巴格达直线距离390公里,4000年前,巴格达即使不是在海里,也是处在新形成的两河冲积土地上。

    苏美尔的乌尔和乌鲁克,是两河文明最古老、最核心、最关键的地方。

    西方故事学告诉我们,乌尔是人类最早的城市(百度有曰:“约于7000年前,苏美尔人开始在乌尔建造城市初型并定居……形成系统的城市体系”)。乌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而乌鲁克则是人类最早文字——楔形文字的发源地,还创作了人类最早的文学作品史诗《吉尔伽美什》(西元前1800年)……

    而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乌尔,发明人类最古老文字的乌鲁克,都离两河交汇点不远。在两河交汇处附近,长期有一个名叫哈马尔的“堰塞湖”,早先就是海。现代伊拉克地图显示,乌尔离这个湖非常近(图4)

    (图4)现代伊拉克地图乌尔也紧邻两河交汇处的“堰塞湖”——哈马尔湖

    两河巨大的含泥沙量,1922年英国人查尔斯·莱纳德·伍莱(Charles Leonard Woolley)伪造乌尔和乌鲁克遗址(另文专论)之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西方人明白过来,不得不承认:两河交汇处以北曾经是大海,早先两河是直接入海(图5、图6)。三幅地图都显示两河交汇之前,直接入海。

    (图5)西方人也承认,两河交汇处以北是大海,两河直接入海,乌尔紧濒大海

    (图6) 西方古巴比伦地图:波斯湾北移两河没有交汇,直接入海

    那么,两河交汇处附近的乌尔和乌鲁克呢?万幸,乌尔刚好在海岸边,紧濒大海。西方人只能设定,要等乌鲁克和乌尔创造出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后,海岸才南移。

    那么人们要问:难道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起源于一片刚刚形成的海滩滩涂上?这好比是问:中华文明是起源于上海?或起源于东海之滨的盐城(早先濒海)?实在是太荒诞无稽了!

    以两河交汇后阿拉伯河形成的速度,算得紧一些,2000年前,乌尔(海拔6米)和乌鲁克(海拔9米)已经是大海。算得宽松些,退一万步,5000年前,乌尔和乌鲁克断然在海里!

    呵呵,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啊!很可惜,呜乎尔…呜噜噜…克,它不仅是泥巴捏的,而且在海里!

    泥板楔形文字的发源地在海里,泥板不可能埋地下数千年不化,泥板楔形文字可以胡乱释读……种种理由证明:泥板楔形文字就是一个骗局。

    结论是:基于泥板楔形文字的两河文明是虚构,同样基于泥板楔形文字的赫梯铁器文明,也子虚乌有。

    @17503 ⚑举报 

    gsyrzjy
    游客

    @九靈 #17479

    哈哈!“我不看我不看!!!”

    (原来你也知道他是马甲。凡是名字起得好听,头像用小孩、修女、运动员的,发言只有格言的,都是职业反儒教的马甲)

    @17504 ⚑举报 

    旭公子
    游客

    @九靈 #17479

    赞……清晰、详实,有理有据~

    有时候我在想:世界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伪造的;伪造的终究会被拆穿~

    @17511 ⚑举报 

    九靈
    游客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刊印的民间日用百科全书《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捷用分类学府全编》简称《学府全编》卷14 《算法门·算法便览》中对“铺地锦”写算也有详细介绍,现引录全文及图式如下:

    “铺地锦”歌曰(可能有个别错别字,因为刻本字迹漫漶不清,比较难以辨认):

    数代因乘法更奇,铺地锦名捷径篇。

    置实先当横上位,但为法者右旁添。

    纵横格定仍斜界,九九相因上下牵。

    遇十须施斜格上,逢单即抽下层宣。

    数未单子作成数,有十还当趱积攒向前。

    算者从斯能触数,厘毫丝忽不差焉。

    下面一段是对算法的描述:

    此法算粮最捷,法置粮数从左到右列于图上【为实】,以每石征银则列于右下【为法】,与粮数相乎因之,因之毕,从右下角数起,遇零数即书于图下;若有十数或二十、三十、四十即赶向前斜格上每一格都用斜线分成上下两格,若下格为n位,那上格就是n+1位。作零散算粮之法,莫善于此。其余交军需物价求数,官民田地山塘求米麦,分物还原,算量田地,但是因乘者,俱仿于此只要是两数相乘,皆可用此法

    书中例题如下:

    题:“假如有民米四十六石七斗九升三合六勺,每石征银五钱六分三厘四毫六丝我们常说,“丝毫不差”,即来自于此。问共银若干?” 请注意中国牛X的度量衡,正因为系统的完备精确的度量衡的存在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才能润滑社会各行各业,才能使社会劳动实践得以顺利进行!

    答曰:共该银二十六两三钱六分六厘三毫二丝一忽八微五纤六尘。(此即:0.56346两/石×46.7936石=26.366321856两)。

     

    @17512 ⚑举报 

    九靈
    游客

    @gsyrzjy #17503

    他换了名字,可是说话的语气和特征没有变啊🤔,或许确是其他人,是我弄错了~

    @17513 ⚑举报 

    九靈
    游客

    @旭公子 #17504

    世界史究竟是为谁服务的呢?世界史的编写权捏在谁的手里呢?谁能从中获益呢?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呢?!

    @17514 ⚑举报 

    九靈
    游客

    内容详见楼层 #17511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刊印的民间日用百科全书《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捷用分类学府全编》百科全书哦!卷 14《算法门·算法便览》中 “铺地锦” 写算例题。

    @17515 ⚑举报 

    九靈
    游客

    辽代算筹和黑陶罐,25支骨或牙质,长12.6-13厘米,粗0.4厘米

    @17516 ⚑举报 

    九靈
    游客

    本楼主题:椰枣。相关主题《楔形文字是骗局,泥板书不可能存在》见楼层 #17479

    “两河流域上半部和西边是沙漠半沙漠。下半部巴比伦平原,是两河冲积低地。这个巴比伦平原与我们想象的截然相反,一点不肥沃,部分地区有相当的盐碱性,基本不适合种小麦,只能种耐旱的椰枣伊拉克是全世界最大的椰枣生产出口国。而且,巴比伦平原属于高温副热带沙漠气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高温,7-8 月气温高达 45-50 度。”

    维基百科:

    “椰枣(学名:Phoenix dactylifera),又名海枣、波斯枣、伊拉克蜜枣、无漏子、番枣、海棕、仙枣等,为棕榈科刺葵属的植物。椰枣树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树龄可达百年。果实产量高,是中东一些国家的重要出口农作物。椰枣树在阿拉伯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沙特阿拉伯国徽的上方就是椰枣树。”

    图    椰枣树

    图 2012年椰枣产地分布图

    @17517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17511

    通过自己计算才发现,有两点如果不是自己计算是不容易想到的。

    第一点,在中国古代学算术是一定要背熟度量衡的,如果不背熟,计算会很不方便;

    第二点,对小数点的依赖是因为缺少系统的完备的精确的度量衡#17511 ,小数点虽然可以表达精确度,但是在实际日常生活应用中缺少可行性,比如你不能说46.7936 石粮食值银26.366321856 两,或者说这块豆腐卖2.3456789元,这种只考虑大单位而通过使用小数点省略小单位的做法在实际生活中不实用,至少它在表达真正的精确度上是有缺陷的。

    @17518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17517

    想了一下,第二点表达有误。现修改为:

    小数点虽然可以表达精确度,但是却牺牲了对度量衡信息的完整表达。

    @17519 ⚑举报 

    旭公子
    游客

    实际日常生活中(古今口语化部分及古代书面)都是度量衡,没看见有使用小数点的,小数点仅见于近现代书面。

    而且感觉小数点确实有度量衡信息完整度表达障碍。

    西方现在也在走发展完善度量衡系统的路了。这一点的证据就在国际计量大会上。

    @17521 ⚑举报 

    尚德堂
    游客

    尚德堂祖传堂号,世居鲁西北十一代,为了一个小争议去穿个马甲,不屑为也。前几年有机会去大英博物馆,观摩很多跟华夏文明一样甚至更加璀璨的文明遗产,最大的受益是让我能跳出本民族的观念桎梏,那些也是我们人类祖先创造的伟大文明,绝不是能伪造出来的,希望先生能有世界的胸怀,破除一家一族之念,不至于坐井观天。我们现在的过分自尊实际上是来源于我们历史上遭受的耻辱,我们尊崇华夏文明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的文明,如此而已。华夏文明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她的延续性。先生如有兴趣,可去看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肇因。

    @17528 ⚑举报 

    gsyrzjy
    游客

    @尚德堂 #17521

    又在偷换概念,“就事论事真的这么难吗?”?

    ------你前面吹巴比伦泥板,后面吹大英博物馆,请问大英博物馆里的巴比伦泥板是怎么看出“璀璨”来的?

    ------你前面吹巴比伦泥板,后面贬夏商周断代工程,请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假的,能证明巴比伦泥板是真的吗?

    ------请你回到巴比伦泥板问题上,而不是转移话题:“我才不跟你这浪费时间”

    @17529 ⚑举报 

    gsyrzjy
    游客

    @尚德堂 #17521

    你们一个叫正,一个叫德,穿着儒教的马甲来黑懦教,思维都是褒一个损一个,还说不是马甲?!

    还有,鲁西北说明不了什么!那里自古以来都是基督教的重灾区,你家不是?!从你的思维偏执来看,只怕早都是基了

    @17532 ⚑举报 

    未曾
    管理员

    请各位讨论时,注意拿捏好言辞的力度。不要上升到人与人的攻击~

    如有激化,我会根据情况对此帖做出相关调控。

    @17544 ⚑举报 

    九靈
    游客

    @未曾 #17532

    @gsyrzjy #17529

    @尚德堂 #17521

    好的,多谢未曾提醒,我们会留意的!

    @17547 ⚑举报 

    尚德堂
    游客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17548 ⚑举报 

    尚德堂
    游客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7550 ⚑举报 

    九靈
    游客

    @尚德堂 #17521

    我们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讨论。这里我引用你的原文:

    “最大的受益是让我能跳出本民族的观念桎梏,那些也是我们人类祖先创造的伟大文明,绝不是能伪造出来的,希望先生能有世界的胸怀,破除一家一族之念,不至于坐井观天。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9年,藏品主要由19世纪英国殖民者对外扩张而来。该馆大部分文物来自亚洲和非洲等遭遇西方入侵的地区,仅中国文物就有2.3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以劫掠、盗挖等手段辗转运到英国。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一直积极向大英博物馆声索本国文物。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在归还文物、反思殖民主义上,大英博物馆屡屡被指责其不肯正视历史。例如,去年11月,英国王室法律顾问杰弗里·罗伯逊就曾批评称,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赃物接收处”(world's largest receiver of stolen goods)。他还表示,大英博物馆应该“洗干净手上的鲜血”,并归还文物。

    不过,大英博物馆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2018年10月,大英博物馆官方还曾狡辩称“博物馆内并非所有文物都是抢来的。”这一言论,在当时也招致了广泛的批评。

    牛津大学考古学教授丹·希克斯。他在回复大英博物馆的这条推文中写道:

    “这些真是空洞的宣言。大英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拒绝永久归还贝宁青铜器是否真文物,以后有机会探讨,1897年在一次(英国的)军事行动中,数以万计的尼日利亚人被杀,但这些(青铜器)却作为胜利的纪念碑在(博物馆内)展出。”

    哈里斯堡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埃文德·拉维库马尔则表示:

    “大英博物馆内很大一部分的藏品,都直接来自于对非洲和南亚宝物的掠夺。我被大英博物馆的虚伪给震惊到了。”

    更多网民也开始在大英博物馆的推文下回复,催促归还博物馆内的藏品。

    “归还你们从黑人那偷走的一切!”

    “请归还你们从受压迫的殖民地拿走的藏品吧。就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宗教和世俗藏品开始。这样我们才会相信你。”

    @17552 ⚑举报 

    九靈
    游客

    @尚德堂 #17521

    你说:

    “……那些也是我们人类祖先创造的伟大文明,绝不是能伪造出来的。”

    物之反常者为妖,我只相信常理,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常理就是逻辑推理的判断准绳!

    请问,你一口咬定“决不能是伪造出来的”,此话有何依据?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1,050 个帖子)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51-100 (共 1,050 个帖子)
  • 话题“中国古代数学书多美啊!”已关闭,不接受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