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01-950 (共 1,050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61083 ⚑举报 

    说呢
    游客

    商鞅方升,战国时期青铜器,出土时间是晚清时期,出土于陕西省蒲城县。国宝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

    1

    秦国的商鞅方升,是由铜制做而成的量器,又被叫做‘商鞅量’。当时秦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不同的部落都有自己的专属文字、度量衡,所以在征收时显得格外困难。可是当商鞅铜方升出现在各部落后,让每个人都有了固定的度量意识,这也标志着法度的统一性,天下的各个国家也逐渐使用统一的度量。

    8

    商鞅方升,高二点三二厘米,通长十八点七厘米,容积二百零二点一五毫升,重四百八十克。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上面的铭文也显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它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实物例证,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2013年8月19号,“战国商鞅方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4

    方升刻有两组铭文,其时间相隔一百多年,为我们了解这件器物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线索。第一组铭文在器侧及器柄对边,内容为:"十八年,齐䢦(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为铸造量器后所刻。

    14

    商鞅方升的体积小巧玲珑,上面雕刻的铭文更是一绝,在长宽高都未超过20厘米的容器上,竟能三面及底部都进行篆刻,可见篆刻者技艺之高超,篆刻铭文的大致含义,是讲秦始皇对此的一种赞赏与肯定。商鞅方升的精妙之处,还体现在它的使用时间上面,从商鞅方升的出现,到秦始皇对六国的统一,期间共计一百多年的时间,竟都在使用商鞅方升进行计量。

    7

    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我国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是文史界无人不知的国家重量级文物,更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前后又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因此,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商鞅为了适应变法的需要,坚持改革、健全度量衡制度,为达到“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桶)”的目的,还在每年春秋二季定期对量器进行鉴定。蔡泽对商鞅统一度量衡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商鞅统一度量衡,不仅加快了秦国强盛的步伐,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基础。

    古代的手工业并不发达,但是却将数字与机械融合在一起,研究出‘以度审容’的方法,可见当时劳作人民的聪慧,及我国古代手工发展的极高水准。

    其他文物见证的是逝去的历史。而商鞅方升证明的是两千余年以前,传承至今未有丝毫移异的制度文明磐石。“范天下不一于一”,自此中国政治、政制有了一条龙魂、主心、脉络。后世子孙不过是在商鞅和秦始皇奠定的框架上深化修缮。百代都行秦政法,信哉斯言!在这个意义上,唯有商鞅方升的文物历史承载是厚重而不朽的。

    来源: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b7f93dd69e7ac9d7ab3eaf61

     

    @62378 ⚑举报 

    玄玄烂柯
    游客

    我觉得,现在对西方所谓“伪史”的批判,有些过头了,是矫枉过正。中国古代一直在吸收拥抱不同的文化,是包容开放的。

    以上的状况,倒是犹如以前的主流学界对于古代勾股定理的认识一样,认为中国古人只会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

    这种观点也是很偏颇的。我写过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相关文字的图形证明与解读

    @62517 ⚑举报 

    九靈
    游客

    @玄玄烂柯 #62378

    “有些过头了,是矫枉过正。”—— 还远远不极,这才哪到哪啊!

    “中国古代一直在吸收拥抱不同的文化,是包容开放的。”—— 不尚空谈,就中国18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而言,中国吸收了哪些其它“文化”的内容,沾了哪些文化的光?请枚举!

     

    @62555 ⚑举报 

    说呢
    游客

    现在的所谓”世界史“都是西洋以想象方式杜撰的虚假故事构成的幻象。这些假象幻象已经被灌进去世界多数人的脑袋。大部分人生活在这些虚假信息和幻象里。真实世界历史被替代中……写《人类简史》的那个以色列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原历史真实非常必要。不然的话后果堪忧。看到过有人建筑研讨班写论文分析故宫建筑成就,硬是要扯上大量运用了毕达哥拉斯定理。

    明故宫建成的时候,所谓给中国带来《几何原本》的粒麻豆还没有来中国、至少没有混到朝廷里。明故宫设计和建设的那些人可不知道什么几何原本什么公理化知识方法。他们使用的都是自古以来生产实践中积累发展的中国营造/建筑知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运用勾股定理等等几何知识根本就是常识。没有什么西洋传教士、更没有什么毕达哥拉斯x事

    @62650 ⚑举报 

    说呢
    游客

    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的中国传统天文历书,和传教士参与编写的《崇祯历书》前后有过八次预测交食的较量,结果是西洋历法八次全胜,分别在1629年、1631年、1634年(当年两次交食,还有一次此书没有记载)、1635年(两次)、1636年、1637年、1643年,每一次都是“与天密合”,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则全军覆没。

    自《明史》以来,人们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坚信明朝晚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然而,中科院学者考证却指出,并非中国传统天文学一败涂地,而是西方传教士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别有用心地篡改了一段历史,所以西洋历法才会次次“与天密合”。

    ……

    在整个崇祯年间,北京可见的日食有8次、月食有16次,总计24次之多。按照当时规定,在交食发生之前,各方要将推算结果上交,然后比对谁更精确。但在清代版《治历缘起》中,却有10次交食记录被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删除。

    西方传教士删除这些记录的原因,无非是他们预测的不准确。1634年崇祯历书编写完毕,之后十年崇祯一直没有正式刊行的原因,不是明朝保守派反对,思想过于顽固,而是在与中国传统历法的较量中,至少西洋历法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不如中国传统历法。

    ……

    汤若望删除这些记录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西洋历法预测不准确,会动摇西洋历法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动摇传教士在中国的地位,乃至影响到他们的传教,于是汤若望等传教士就删除了大量不利的证据。

    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潘鼐在整理《崇祯历书》时发现,不同藏本的缺页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还非常神奇的存在“不同藏本均缺同一页的现象”。因此,在刊刻《崇祯历书》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极有可能就动过手脚,删除过一些内容,目的是为了隐藏不利于西洋历法的证据。

    ……

    通过删改历史的办法,欺骗清朝君臣,西方传教士成功地维持了“西法先进”的形象。多年之后,传教士南怀仁满怀得意的心情写下了一段“感谢仁慈的神”的文字,目的是为了传教!

    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计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每当细细思量此事,我并不怀疑,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我坚持认为,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扭转。

    以上引自 www.sohu.com/a/551...794_351483

    下面是中科院学者的论文标题

    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

    李 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吕凌峰 石云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30026)

    摘要: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大食分日食,因处于明末历法
    改革及《崇祯历书》编修的关键时期,这为检验西洋新法与传统中国历法的疏密
    提供了重要机会。通过韩国奎章阁藏明刻本《崇祯历书》中的《古今交食考》和
    《治历缘起》等资料,发现此次日食的记载在入清后曾遭到传教士的人为删除,
    其背后隐藏了新法在此次日食推算中不及传统历法这一事实,其目的是为了掩
    饰西法曾经的过失,显示其一贯的优长。并且此次交食记录的删改不是独立的
    个案,类似现象曾多次发生。由此可知,西洋新法“与天密合”的现象并非完全
    因其推算精密,其中与传教士在其著作中有意突出对新法有利、隐瞒对新法不利
    的证据也有关系。

    关键字:《崇祯历书》《西洋新法历书》 日食《大统历》 魏文魁

    中图分类号 N092:P1.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441(2014)03—0303.13

     

    恶行显然不可能仅此一例一种。西洋教士为达到谋权传教摄魂以操控明朝众生之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本不奇怪。令人警醒地是,中国学者竟然只能依靠境外古籍存本查明西洋教士作恶,本地现存明清古籍可能有很大部分被严重整容,被毁灭消失的就更难知道;让人愕然地是,位居要职的众多明清官员被摄魂,随便这些人轻易摆布,密切配合助力它们造假搞破坏……这段历史无法不让人联想到现实,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一旦见到质疑西方历史的议论,就控制不住的情绪激烈,却又竭力装出高雅姿态以掩饰?为什么它们的言辞说法行为常常表现得如此相似,有如经过协调练习一般……

    @62684 ⚑举报 

    值得警惕的论调
    游客

    这是把中国古人捧杀的论调。由捧而杀,不得不怀疑此类别有用心。

     

    @62686 ⚑举报 

    值得警惕的论调
    游客

    猜测下去,某些人必定会证明开普勒定律来自中国古籍。

    @62689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值得警惕的论调 #62684

    @值得警惕的论调 #62686

    沒事,讓這些人自娛自樂吧。

    @62692 ⚑举报 

    九靈
    游客

    @值得警惕的论调 #62686

    @guozibaba #62689

    证据确凿,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岁差实例不过是精心编造的数字游戏

    ​​@山岔壑人老师已经在公众号“尧文化”上连续发表了《2.23与 3.23 都掩盖不了托勒密岁差实例的荒唐》与《〈天文大成〉岁差实例之逻辑错误解析》两篇文章对《天文学大成》中的岁差实例进行了详实细致和严谨的剖析,用现代天文软件模拟托勒密观测当日的天象,并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数理模型倒推托勒密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倒推的结果显示“《天文学大成》关于岁差问题的观测实例纯属主观臆想的虚构。”出于兴趣,我也研究了一下托勒密的这个岁差实例。此文是对山岔壑人老师上述两篇文章的补充和呼应。以下是该实例的译文,原文见文末附图一。为了避免因为版本不同而出现实例内容特别是数据不同,我特意比对了几个不同时期不同语言的版本,比对结果显示,各版本数据除了用十进制整数分数和基于60进制的度分秒表达差别之外,主要内容一致。这几个版本的截图见文末附图。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安东尼第二年,埃及历8月9日(儒略历西元139 年2 月 23 日),那时太阳即将在亚历山大下山,金牛座的最后一度达到最高点,即九日午后,昼夜平分时 5.5 小时,我们观察到月亮与太阳的视距为92⅛°(太阳在双鱼座3°左右)。半小时后,太阳落山了,双子座的第一刻(即双子座 7½°,四分之一个双子座跨度)达到顶点时,我们看到月亮和星盘环(浑天仪)的位置相同,而位于狮子座中心的恒星轩辕十四与月球有明显的视距,通过使用另一个星盘环(浑天仪)测量,轩辕十四沿黄道在(月球)后面 57⅙°处。现在在第一次观察时,太阳的真实位置非常接近双鱼座 3¹⁄₂₀°。因此,月球的视位置,因为它在太阳后方 92⅛°,所以大约是双子座 5⅙°,根据我们的假设,这也是它应该占据的位置。半小时后,月亮应该已经向后移动了大约 ¼°,并且相对于第一种情况,它提前了大约 ¹⁄₁₂° 的视差。因此半小时后月球的视位置为双子座5⅓°。因此,心脏上的那颗星,由于它与月球的视距为 57⅙°,因此位于狮子座 2½°,与夏至的距离为 32½°。

    从该译文中,我提取了全部有效数据,列表于下。

    表一

    @62695 ⚑举报 

    九靈
    游客

    附录一:《天文学大成》版本简介

    @山岔壑人 引用的底本是1984年图墨英译修正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探究根源,来自丹麦人海贝格。现代标准版《天文学大成》是丹麦数学史家和古典语言学家海贝格(Johan Ludvig Heiberg,1854~1928) 于1899年出版的希腊文版《克劳狄斯·托勒密现存作品全集》(Claudii Ptolemaei Opera quae exstant omnia,德国莱比锡Teubner出版社出版)。1912、1913年德国历史学家卡尔·马尼提乌斯(Karl Manitius)的德译本和 1984年图墨(Gerald J. Toomer)的英译本均以此版本为基础,图墨版还考虑了对中世纪阿拉伯手稿传统的更正。
    古典语言学(也称古代语言学)是处理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这两种语言(被认为是 "古典")以及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证据的语言学。它可以分为希腊研究(古希腊语言学)和拉丁研究(拉丁语言学)。此外,海贝格也编辑了带有拉丁文评注的权威希腊文版《几何原本》。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托马斯·希思爵士(Sir Thomas L. Heath,1861-1940)基于海贝格的希腊文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权威的英译本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并且附上了大量英文评注,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版,目前市面上流行的Dover版三卷本(1956年)正是这个剑桥第二版的影印本。

    约翰-路德维格-海贝格(184-1928),古典语言学家,教授,哲学博士Johan_Ludvig_Heiberg_1918

    上图 丹麦数学史家和古典语言学家海贝格(Johan Ludvig Heiberg,1854~1928)

    @62696 ⚑举报 

    九靈
    游客

    实例图墨版《天文学大成》原文:

    To illustrate this procedure by a single example. In the second year of Antoninus, on Pharmouthi [VIII](The eighth month of the later ancient Egyptian civil calendar and Coptic calendar,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th and last month of the season of Peret. Since 25 BCE, when the calendar was reformed to include leap-days, Pharmouthi has been in roughly April.) 9 in the Egyptian calendar(139 Feb. 23), when the sun was just about to set in Alexandria, and the last degree of Taurus was culminating, i.e. 5½ equinoctial hours after noon on the ninth, we observed the apparent distance of the moon from the sun (the sun was sighted at about Pisces 3°) as 92⅛°. Half an hour later, the sun now having set,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Gemini [i.e. Gemini 7½°] culminating, the apparent moon was sighted in the same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astrolabe ring, and the star on the heart of Leo [α Leo, Regulus] had an apparent distance from the moon, as measured by means of the other astrolabe ring, of 57⅙° towards the rear along the ecliptic.

    Now at the first observation the true position of the sun was very nearly Pisces 3¹⁄₂₀°. Hence the apparent position of the moon, since it was 92⅛° towards the rear of the sun, was approximately Gemini 5⅙°, which is also the position it ought to occupy according to our hypotheses. Half an hour later the moon should have moved about ¼° towards the rear, and have a parallax in advance, relative to the first situation, of about ¹⁄₁₂°. Therefore the apparent position of the moon half an hour later was Gemini 5⅓°. Hence the star on the heart, since its apparent distance from the moon was 57⅙° to the rear, had a position of Leo 2½°, and its distance from the summer solstice was 32½°.

    文末附图:

    岁差实例.英文版

    图一 岁差实例,1984年图墨(Gerald J. Toomer)的英译本

    岁差实例.德文版

    图二 岁差实例,详细注释了数理模型,913年德国历史学家卡尔·马尼提乌斯(Karl Manitius)的德译本

    岁差实例.拉丁文版154页.1528.Almagestum

    图三 岁差实例,1528拉丁文版Almagestum,第154页

    岁差实例.海贝格希腊文版

    图四 岁差实例,1899年出版的海贝格希腊文版《克劳狄斯·托勒密现存作品全集》

    岁差实例.法文版天文学大成,希腊文直接翻译

    图五 岁差实例,法译本

    @62697 ⚑举报 

    九靈
    游客

    什么是“昼夜平分时(equinoctial hour)”和“昼夜平分时系统(equinoctial hour system)”

    “Daytime and night hours are equal on the equinox. An hour, the 24th part of a day is called the equinoctial hour, and the system – the equinoctial hour system. The hours were counted as today, from midnight. ”(Measuring time along the Silk Road at the time of Marco Polo,Prof. Dr. Milutin TADIĆ,Marković,& Prnjat,2018,P. 375)

    Milutin TADIĆ,Marković,和 Prnjat三位教授在其著作《马可波罗时代丝绸之路上的时间测量》中定义如下:

    “春秋分昼夜时长相等。一小时,即一天的二十四分之一,被称为‘昼夜平分时’,该时间系统,即‘昼夜平分时系统’。”(《马可波罗时代丝绸之路上的时间测量》,Milutin TADIĆ,Marković,& Prnjat,2018年,第375页)

    昼夜平分时系统日晷 equinoctial time system

    上图:昼夜平分时系统,原图来源《马可波罗时代丝绸之路上的时间测量》,Milutin TADIĆ,Marković,& Prnjat,2018年,第375页,图4;中图:昼夜晨昏示意图;下图:赤道式日晷

    根据上述定义和图示,可知西方命名的“昼夜平分时系统”就是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和四中气”计时系统。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即一个小时,被西方命名为“昼夜平分时(equinoctial hour)”。从本质上讲,所谓的西方equinoctial 时间系统就是中国以太阳高度作为参照的日晷测时、定时和计时系统。据称,这个计时系统在古代(特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被天文学家、占星家和地理学家使用,从 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喜帕恰斯(Hipparchus)和 托勒密(Ptolemy)到 花拉子米(al-Khwarizmi)、比鲁尼(al-Biruni )等等。

    春秋分昼夜平分,日夜等长。《春秋繁露》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民谚云“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所以古人称春分为“日夜分”“日中”“仲春之月”。上图中,卯酉轴与春秋分圈的交点就是“春秋分点”,此时日夜等长。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两个小时(为什么叫小时?一个时辰的一半,就是这么来的)。12点为正午,24点为午夜。时间从午夜子时开始计算为今天,子时(今23时~01时)为十二时辰之首。分为正子时和夜子时,这是因为子时处在今明两日交界处。西汉《尚书大传》中记载:“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朔者,始也。这是说子时中点,就是新的一天开始的零点。《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唐代李淳风在制定《麟德历》时:“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宋元赵缘督在《革象新书》中讲到:“子时之上一半在夜半前属昨日;下一半在夜半后属今日。”即以子时的中点,今天半夜十二点(零点),为一日之始。而午时正好和子时相对,是白昼之正中,正午就是午时的中点,即12点。

    @62700 ⚑举报 

    九靈
    游客

    托勒密观测当日并非春分日

    基于此,可知岁差实例交代的时间线索“西元139 年2 月 23 日(此处英译本和德译本均未交代是儒略历还是格里高利历,实际上这一天是儒略历),太阳即将在亚历山大落山, 即 九日午后5.5 小时, 半小时后,太阳落山了。”暗指这一天是春分日。此时太阳位于黄经0°(360°)。推算过程如下:

    因为:“noon”指12点,“午后5.5小时”就是12点+5.5小时=17:30(24小时制),所以:“半小时后”就是5.5小时(17:30)+0.5小时=6小时(18:00)。

    此时“太阳下山了”就是指18点是昼夜交替点。根据上图,可知当日要么是春分,要么是秋分。根据实例给出的前提条件“埃及历8月9日(儒略历西元139 年2 月 23 日)”可知当日应是春分无疑。

    春分日和观测日

    上图 托勒密观测日不是春分日

    那么,当日是否真的是春分日呢?查西元139年“二十四节气”可知,东汉永和四年农历己卯年(西元139年~140年)春分开在2月初6日(儒略历139年03月22日(格里高利历,即今公历139年3月21日)北京时间下午16点23分左右,减去6小时时差,可以推知埃及亚历山大春分开在该日上午10点左右)。用现代天文软件模拟该日天象,得出,埃及亚历山大139年春分开在儒略历03月22日上午9点50分34秒,此时太阳位于黄经0°。以上节气基于定气法推算。埃及历8月9日(西元139 年2 月 23 日)与 儒略历139年03月22日(格里高利历139年3月21日)不符,该日距春分日尚有27天,可见托勒密观测当日并非春分日。这与岁差实例给出的时间信息相矛盾。

    139年3月22日春分太阳所在星座

    上图 儒略历139年03月22日是春分日

    @62701 ⚑举报 

    九靈
    游客

    按照真实天象推算狮子座轩辕十四和夏至点距离

    现谨按岁差实例提供的时间儒略历139年2月23日使用天文软件对天象进行模拟。首先需要调整天文软件时间系统为“昼夜平分时系统”。

    原理:用当日太阳高度角(地平高度)最大的时间点作为正午(noon)。首先通过天文软件获得的正午时间,加减由于该时区与观测地点之间的经差所导致的时差,即可得天文软件中观测点正午的真实时间。

    已知数据:Stellarium天文软件时区设置为: UTC+2,埃及亚历山大港经度为:东经29°54'57″,软件显示儒略历139年2月23日亚历山大正午太阳最高时间:12点16分20秒,儒略历139年3月22日亚历山大正午太阳最高时间: 12点7分52秒。

    计算过程:该时区中央经度: 15°×2=30°,经差=30°-29°54′57″=5′03″≈0.0842°

    经度每相差一度,时间相差4分钟。因此 0.0842°×4分钟/°=0.3368分钟≈20.2秒,

    即天文软件中观测点儒略历139年2月23日正午的真实时间为: 12点16分20秒+20.2秒=12点16分40.2秒。5.5个小时之后为17点46分40.2秒,6个小时之后为18点16分40.2秒。

    获得下表关键数据:

    表二

    表二 托勒密观测时间(儒略历西元139年2月23日);采用Stellarium天文软件模拟数据;时区:UTC+2,地点:亚历山大

    根据上表17:46:40.2太阳黄经度数、日月黄经差、以及18:16:40.2轩月黄经差可知该日“天象基本与实例符合、但太阳黄经不符合”。又根据实例暗示观测日为春分日这一事实,用软件对春分日,即儒略历139年3月22日的天象进行模拟,当日正午的真实时间为: 12点7分52秒+20.2秒=12点8分12.2秒, 5.5个小时之后为17点38分12.2秒,6个小时之后为18点8分12.2秒。据此,可读出下表数据:

    表三

    表三 儒略历西元139年3月22日(春分);采用Stellarium天文软件模拟数据;时区:UTC+2,地点:亚历山大

    但是,从上表17:38:12日月黄经差和18:08:12的轩月黄经差可知,春分日天象与岁差实例描述严重不符。因此,我仅用表二儒略历139年2月23日的数据作一次推算实证。

    模型图

    006oFJIlgy1h6ltynz8h1j311c0u0423

    图上 天文模型草图

    为方便计算,令日月黄经差为∠1,太阳至春分点距度为∠2,春分点到月球距离为∠3,月球到轩辕十四的距离为∠4,到夏至点距离为∠5,轩辕十四到夏至点的距离为∠6,∠6即所求之数。

    计算如下:∠6=∠4-∠5=∠4-(90°-∠3)=∠4-(90°-∠1+∠2)

    代入表二18:16:40.2相应数据可得:

    ∠6=57°35′43.3″-90°+92°41′34.5″-(360°-333°47′15.9″)=34°04′33.7″

    事实上,只需要知道月亮的黄经度数,以及轩辕十四和月亮之间的黄经距度,就可以轻松计算出轩辕十四到夏至点的距离,因为春分点总是在黄经0°,与之成直角关系的夏至点总是在黄经90°。根本不需要画蛇添足的日月距度。

    计算如下:∠6=∠4-∠5=∠4-(90°-∠3)=57°35′43.3″-(90°-66°28′50.4″)=34°04′33.7″

    显然,34°04′33.7″≠32½°,实际的天象观测数据和岁差实例中给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如果与前128年喜帕恰斯的测算值29⅚°比较,两数之差约4.2427°,265年,即分至点每62.46年向西移动1°。显然,这和该实例力图证明岁差百年1度的结论严重不符。

    @62707 ⚑举报 

    九靈
    游客

    岁差实例模型和实际天象毫无关系

    那么如何知道托勒密是通过什么计算方式得到轩辕十四到夏至点的距离为32½°这个数值的呢?无非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用岁差实例提供的全部“观测数据”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演算;第二种是使用天文软件回推得到的数据建立数学逻辑关系进行演算;第三种,就是利用“以数学方式划分十二个30°扇区”的黄道十二宫星座图进行推算。

    @山岔壑人老师已经对上述前两种情况进行了求证,本文不再赘述。这里,我又对第三种可能性进行了推导并且证明了托勒密计算模型并非出自实际对天象的测算,而是按照黄道十二宫图精心设计的一场数字游戏,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和实际天象毫无关系。

    为什么本文开头岁差实例全文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心脏上的那颗星,由于它与月球的视距为57⅙°,因此位于狮子座2½°,与夏至的距离为32½°。”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狮子座)心脏上的那颗星”就是轩辕十四。那么为什么知道了轩辕十四与月球的视距就能立刻知道它位于狮子座2½°而且它与夏至点距离为32½°呢?

    十二星座分布图分至点偏移

    上图 黄道十二宫图,南黄极为中点的观测视角

    我根据上图进行了简单的倒推。由于黄道十二宫是等分星宫,因此每宫跨度30°,那么,轩辕十四的位置“狮子座 2½°”+狮子座西边的整个巨蟹宫跨度30°=32½°,这个正是轩辕十四到夏至点的距离,也就是说,夏至点在巨蟹宫起始位置。知道了夏至点的位置,我们就可以画出上图所示红色十字结构,据此,知道了春分点在白羊宫起始位置,也就是说,托勒密岁差实例中,黄经0°等于白羊宫0°,这与下图所示一致。

    黄道十二宫分区

    黄道十二宫分区图, 1984年图墨(Gerald J. Toomer)英译本,第26页,“简介:习用符号”

    继续逆推。

    轩辕十四到月球的距离57⅙°-轩辕十四到夏至点的距离32½°=24⅔°,这是什么呢?这是月球距离双子座尾和巨蟹座头上夏至点的距离。

    30°-24⅔°=5⅓°,这就是岁差实例中交代的18点,月球在双子座的位置。从这个数据再倒推,月球从17:30到18:00半个小时内自行约¼°, 所以,17:30月亮在双子座的位置是:5⅓°-¼°=5¹⁄₁₂°“半小时后……并且相对于第一种情况,它提前了大约1⁄12°”,这就是说:5¹⁄₁₂°+¹⁄₁₂°=5⅙°,这与17:30时,月亮在双子座5⅙°的描述完全吻合。

    根据这个数据,最后,再往前推17:30太阳在对应星座的位置(不是太阳的黄经度数)。

    90°-(92⅛°+5⅙°)=3¹⁄₂₄°,显然这与实例描述的“现在在第一次观察时,太阳的真实位置非常接近双鱼座3¹⁄₂₀°”吻合。但这和真实的天象无关。

    Karl Manitiu的德译本《托勒密天文学手册》对岁差实例的注解证实了我的这个猜想。具体内容参看文末德译本附图。这样,《天文学大成》“岁差实例”天文模型和计算方法之谜终于解开了。

    白羊座度数

    上图 真实天象,春分点已经离开了白羊座,到了双鱼座

    @62710 ⚑举报 

    九靈
    游客

    轩辕十四不可能在狮子座2½°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发布的星座图,“狮子的心脏”轩辕十四与狮子座首星轩辕七(κ Leo)的黄经距度约14.5°,赤经距度约11°。显然,这两者都要数倍于2½°,因此,岁差实例中,“心脏上的那颗星……因此位于狮子座2½°”的说法不靠谱。只要作者真实观测过天象或者有相关天文学经验,就不可能有这种幼稚无知的认知。

    那么,“位于狮子座2½°”这种说法是不是《天文学大成》作者自己完全胡说八道或者只是道听途说呢?如果是道听途说的话,会不会把轩辕十四和其它恒星的黄经距度误以为是轩辕十四位于狮子座2½°了呢?下图中我分别把轩辕十四和轩辕十一以及星宿距星星宿一的黄经距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后两者与轩辕十四的黄经距度几乎都是2.5°,即2½°,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狮子座轩辕十四黄经

    上图 狮子座轩辕十四和轩辕七的距度

    星宿距星星宿一与轩辕十四距度约2.5度 (1)

    上图 根据天文软件和1711年《方星图解》推测轩辕十四在狮子座2½°可能的来源

     

    @62728 ⚑举报 

    九靈
    游客

    选区_734

    @62729 ⚑举报 

    九靈
    游客

    叠加的谎言!

    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从月亮(的位置上)看到了角宿一和黄道附近那些恒星中最亮的恒星,然后(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恒星来观察其余的恒星。这样,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距离再次与喜帕恰斯(Hipparchus)观察到的几乎一致,但它们各自与分至点的距离都比喜帕恰斯记录的要向后远2⅔°。

    图墨版《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卷七,1984年,第328~329页”。

    @62731 ⚑举报 

    九靈
    游客

    梦呓或是意淫,你们觉得呢?

    选区_734

    选区_735

    @62840 ⚑举报 

    九靈
    游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西方没有原创天文学!

    【#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我们在形容时间快速流逝的时候会用什么成语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个小视频从天文学角度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日月如梭”。天球黄经不动,七曜在黄道上穿行,犹如织布之梭,循环往复,疾若流星!那么西方有没有和中国同样的从天文的角度来比喻时光飞逝的成语呢?没有!常见的是“Time flies!”“Time passes quickly”,“How time flies!”德国人说“Die Zeit vergeht wie im Flug”,法国人说“le temps passe vite”,意大利人说“Il tempo vola!”,都是时间飞快的意思,但是没有任何从天文角度形容时光流逝的常用语或者成语!——这是西方没有原创天文学的又一力证!再看四象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和角宿下的天门,《史记·天官书》:“左角李,右角将。”星经:“角二星为天门。”又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门,中间名天关。”日月五星鱼贯穿过角宿和天门天区,可不是像过天关嘛!像不像时光之门?从这个视频里,你还能看到五星迟、疾、顺、逆、伏、留,退的天文现象哦!

    视频链接:https://weibo.com/5861376233/MazJe1jV2

    @62851 ⚑举报 

    未知
    游客

    我非常赞同这位九靈先生所叙述的,非常有理有据!期待可以挖掘出更多西方抄袭、剽窃、伪造的证据。目前正在查证此类相关议题。

    @62880 ⚑举报 

    九靈
    游客

    @未知 #62851

    感谢朋友支持!

    ——————

    @九靈 #62840

    从这个视频里,你还能看到五星迟、疾、顺、逆、伏、留,退的天文现象哦!

    中国古人可是没有快进格式哦,全部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年累月的观测数据,构造模型,计算总结出来的五星运行轨迹!——17世纪之前,根本就没有天文观测的西方能有啥天文学成就???

    ——————

    如果,西方有原创天文学,必然会产生象易文化,必然会有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然而,西方并无象易思维,没有一个西方文明地理范畴内的国家和区域产生易经哲学,逆推之,可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根本就没有产生过自己原创的天文学。易经,来自中国古代先民对天文的观测,是对客观世界自然而然的必然的探索和认知,是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总结,形成了以易经为根基的中华文明,并辐射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西方真如中国一样,有自己原创的天文学,那么他们必然在漫长的岁月中会总结和发展出同样的易经哲学,以及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这是必然的结果。

    @62882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哈哈哈哈,楼上各位自我陶醉有一套。

    @63073 ⚑举报 

    恩县布衣
    游客

    哎~,看看这些东西,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激愤。

    @63074 ⚑举报 

    讀者
    游客

    这么大费周章 是把书读的走火入魔了吧

    @63116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对音考

    一、三角函数叫“三角测量方程术”

    三角函数,拉丁文叫 “functiones trigonometricae”。“function”就是对“方程”的记音,魏晋刘徽为《九章算术》注释方程说“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里的“课程”是说按不同物品的数量关系列出的式子。“trigonometria”等于“trigono”+“metria”,“trigono”就是对汉字“三角”的记音,正如我在博文 weibo.com/58613.../M06sUFDIkweibo.com/58613.../M0fn7BlE2 中考证的,“tri”来自中国的基数词“三”,拉丁文从梵文——印地语从获得。而梵文——印地语来自汉字“三”。“gono”就是对汉字“角”的记音,“角”粤语发音用拉丁字母记作“gok3”。至于“metria”,我已经在博文《航海测深铅锤技术是中国古代船工的创造发明》( weibo.com/58613.../LA6accUri )中论述过,“metre(米,公尺)”是对“米尺(麦尺)”的记音,源头是中国的“黍尺”。有了“metre”才有了“measure(测量、度量、衡量)”“measurement(度量、尺寸)”,德语的测量“messen”也来自此处。所以“functiones trigonometricae”可以直译为“三角测量方程术”。

    八线表全图.崇祯历书

    @63124 ⚑举报 

    njzj99
    游客

    “有一次在聚会上,一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
    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道理其实是相通的,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这个话题下努力证明的中国数学如何如何,即使是真实的,也请等到我国数学等学科总体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再讲吧,现在还是默默地保存好历史文献,并在现代各学科上加倍努力钻研。

    @63132 ⚑举报 

    九靈
    游客

    @njzj99 #63124

    所以。。。你用一则心灵鸡汤文为历史虚无主义辩护?怎么?实事求是叙述中国往圣先贤牛逼让尔等羞愧得抬不起你们“公平公正无私”的头?

    即使是真实的,也请等到我国数学等学科总体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再讲吧

    中国数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数学,是所有“文明”数学的祖宗!早就领先世界至少数千年!西方数学完全是从解析学习中国数学得来,改头换面构建起今天的数学系统!它不是先进,而是善于伪装!尔等落入别人话语体系而不自知,可悲可叹!

    @63137 ⚑举报 

    九靈
    游客

    二、割圆八线对音考

    弓未张形状弦为垂直线

    割圆好比拉弓射箭。弓有弧、弦和矢。中国古代数学家借用弓的弧、弦和矢命名割圆八线。把圆弧想象成一张弓,整张弓在明代《大统历》中叫“弧背”,取其一半叫“半弧背”,明末保禄徐主持编修的《崇祯历书》中把“半弧背”改名为“正弧”。弓没有拉开的时候垂直的弦在《大统历》中叫“通弦”,就是整根弦的意思。取“通弦”的一半,叫“半弧弦”,后来在《崇祯历书》中改名为“正弦”,“正弦”以十字截圆半径,弧和弦之间的线段叫“正矢”,“正矢”就像是搭在弓弦上的箭。把弓弦斜拉到圆心,取上半部分,弓弦和箭之间的夹角叫“正角”,弓弦与射手头部往上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就是“余角”,它的大小是90°减去正角。与箭垂直,与弓相切的垂线叫“正切线”,与射手头部往上延长线垂直,与圆相交于一点的直线叫“余切线”,现在延长弓弦,与正切线相交,从圆心到交点的线叫“正割线”,延长弓弦,与余切线相交,从圆心到交点的线叫“余切线”。参看下面“割圆八线图”,丁乙是拉开的弓弦,甲乙是“正弦”,乙己和甲丁是“余弦”,甲丙是“正矢”,丙戊是“正切线”,庚辛是“余切线”,延长丁乙到戊,与正切线相交于点戊,与余切线相交于点辛,丁戊就是“正割线”,丁辛是“余割线”。

    割圆八线

    为了掩盖三角函数的中国源头,他们又炮制出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正弦符号sin,取自拉丁文sinus。而拉丁文sinus是来自阿拉伯文jiba(جيب)的误译。而阿拉伯文jiba又来自印地语jya(ज्या),意思是“弓弦”。以单位圆方式定义,如果把圆弧想象成一张弓,那幺正弦的就好像是弓弦的一半长。不管他们怎么忽悠怎么捣糨糊放烟雾弹,sinus这个词还是和弓弦有扯不断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承认sinus来自印地语“半根弓弦( jya-ardha)”,但表达的却“不是一个意思”。

    那让我们拿着对音这把照妖镜照照看三角函数的真身原形到底是什么。“正弦”,拉丁语“sinus”,去掉没有实际意义的变格后缀“us”,剩下“sin”,“sin”就是对“弦”的记音“余弦”,拉丁语“cosinus”,“cosinus”,是“complementi sinus的缩写”,什么意思呢?“complementi”是对汉字“共补”的记音,正角是“主角”,余角是“配角”,正角加余角等于90度,也就是正角和余角共同合成一个90度角,四分之一个象限。所以“cosinus”就是“共补弦”的意思,即“余弦”。余者,剩也,90度减正角。“共补弦”是从两角相加的角度命名,“余弦”是从90度角减去正角的角度来命名,看起来不同,本质上是一个。“正切”,拉丁语“tangens”,“tan”可能是对“贴”、“切”或者“大”的记音,而“gen”则是对“近(粤语gan6)”或者“割”的记音,所以“tangens”可能是对“贴近”、“贴割”、“切近”、“切割”的记音。“余切”“cotangens”解法和“cosinus”同。“正割”拉丁文“secans”可能是对汉字“切割”、“截割”或者“线割”的记音,《崇祯历书·割圆八线表用法》中称之为“割线数”,可不是“线割”吗?“余割”与上面“cotangens”解法和“cosinus”同。 “正矢”的拉丁文非常诡异,叫“sinus versus”,符号是versin,是对汉字“反弦”的记音。“versus”,反也。它的值是“1-余弦”,按道理,是不是可以称为“反余弦”呢?据说“sinus versus”在拉丁语中又被称为“sagitta”,那就更好理解了,“sagitta”是箭头的意思,不正是对“射箭头”的记音吗?箭者,矢也。音和义,八九不离十,几乎全都吻合,所以,所谓的三角函数,割圆八线,其真正的来源不正是中国吗

    割圆八线定义.梅氏丛书辑要

    八线为各弧各角之勾股所成

    大统历割圆弧矢图

    @63299 ⚑举报 

    njzj99
    游客

    @九靈 #63132

    真不知道您这种莫名其妙的义正辞严是怎么来的。扯什么鸡汤、鸭汤、贴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就能掩盖、否定那段叙述中明白晓畅的道理了吗?就如同以十四亿人口,选拔出来的男足踢成那样,却在翻箱倒柜找论据论证“足球是宋朝的蹴鞠演变而来”这类问题一样,是不大合适的。同样,不管祖上是否阔过,现在端着个空碗、饿着肚子,那么,思考到底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如何就败落了、现在该怎么办,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论证祖上也曾阔过;我们以十四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现在连一个本土培养的菲尔茨奖、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都没有,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去留学,您以为这些人脑子坏了?微积分莱布尼茨的表述方式更方便就采用了,如果用汉语表述更利于我国数学的发展、更利于和其它各学科的衔接,您以为清华北大科大愿意用外语教学?历史和现状都明白无误地显示我们落后了,正在努力追赶,一步不错然后能否赶上都还在未定之天(宣传鼓舞用的“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如何如何”,咱们可不能以为超越已成现实)。世界的发展不会停下来等我们的。

    往圣先贤倒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不是“三中国人行必有我师”,也说过“见贤思齐”、“过则勿惮改”、“知耻近乎勇”。可没“见贤就说他是跟我祖上偷学的”。现在的数学史对发源于埃及、印度、阿拉伯、古希腊的内容都是毫不避讳的,怎么就会单独针对中国呢?您对这方面作研究也无可厚非,整理国故也是好事,但在数学专业领域证实之前就在书格这种古籍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如此言之凿凿地宣称,影响我们这些业余人员的认知,是不合适的。您这不是闲聊时说一嘴,而是长篇累牍了。

    @63322 ⚑举报 

    九靈
    游客

    @njzj99 #63124

    “有一次在聚会上,一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
    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请问,这不是向中国人售卖已久的“鸡汤”,是什么?这种完美的人设小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基于幻想的文艺创作?如果是人为编造的,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你竟然信以为真,引用这种无厘头美化西方政客间接美化西方的小故事来劝我们“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事情就不说了,是吧?自从有了网络以来,网络上铺天盖地一面倒地向中国人“科普”西方历史,西方数学史,西方科技史,西方神人史却没见你反驳一句,没见你表达一丝不满的情绪,反倒我开帖说中国数学牛逼,中国天文牛逼,惹得你引用小故事对我进行“劝说”?

    再说,我是在“论证祖上也曾阔过”吗?我在把你从跪着扶起来,站直喽,别再跪了,你没看懂?给我扣一顶祖上阔的帽子?告诉你,就是因为西方“祖上没阔过”,所以才铺天盖地宣扬虚假的历史!我告诉你,站直喽,别再跪舔,有错吗?

    我们以十四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现在连一个本土培养的菲尔茨奖、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都没有,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去留学,您以为这些人脑子坏了?

    你好好想想,为什么?是谁在发行毒教材,是谁霸占教育学术资源,是谁为了一己私利蝇营狗苟积极为伪史辩护,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是谁,让中国人职业晋升唯since论,唯西方学位论,阻挠本土人才进入中高层!这些问题,你别问我,去问他们!

    “微积分莱布尼茨”——伪数学史!

    “您以为清华北大科大愿意用外语教学?”——你对清北的背景一无所知!建议你去看看清北建校史,资金来自哪里,哪些人成立的!

    可没“见贤就说他是跟我祖上偷学的” ——我澄清事实有错是吧?不允许别人说出真相是吧?

    “现在的数学史对发源于埃及、印度、阿拉伯、古希腊的内容都是毫不避讳的”——当然不避讳了,因为都是伪史嘛,铺天盖地宣传还来不及!

    “怎么就会单独针对中国呢?”—— 真天真,小伙子!

    “但在数学专业领域证实之前就在书格这种古籍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如此言之凿凿地宣称,影响我们这些业余人员的认知,是不合适的”——我的帖子你没看吧?我是在空口胡说,污蔑它们?

    ——————

    结论:你“中毒”已深,我不再和你浪费口舌,你爱生活在西方和伪军们为你编织的童话般的梦里也随你的便!

    最后:有本事,你有理有据反驳我!不要绑架书格和书友们来压我!你无权代表他们!

     

    @63324 ⚑举报 

    九靈
    游客

    我说华夏先民伟大有些人心里就非常不自在,非常别扭,知道什么原因吗?

    @63327 ⚑举报 

    魔云精灵
    游客

    @九靈 #63324

    鸡汤故事也拿来说事,“中毒”已深,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到今天,从陆上海上丝路,瓷路,香料,米,蚕丝,文字,数学,天文,农学,水利,机械,美术,书籍,印刷,造船,航海,测绘,建筑,…华夏先民的伟大有目共睹。引用李兆良教授的一段话

    《智者疑而不惑 愚者不疑而惑》
    先讲一个故事。在美国古文字岩画学会上,一位新来的客人说,“我在芬兰学了欧洲古文字,越古越会解”。会中,他打断每个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忍不住问他,“你可否告诉我们,你在哪里学,如何学到解释欧洲古文字?有誰可以证明你的阐释是对的?是否下次给我们开个报告会,详细介绍一下?” 这位客人再没有出现。

    互联网信息爆炸,真假、是非纷杂。过去15年来从科学走进历史的路,总结一些经验,采用刑侦方法,数据逻辑,梳理事实,判断是非。治史的经验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免受困惑,与大家分享。

    1. 历史文献记载不是完全事实。虽然中国有太史简,董狐笔之誉的史官,他们也是人,也是靠感官获取信息的。没有一个人能亲自跑到战场上去了解所有实际情况。报信的人有没有私心报假?肯定有。交战双方,各有说法,如何判断是非?没有是非判断之前,先有事实。要严格区分事实与意见。什么事情发生了,没有发生,都可以查清楚。不同的立场对事情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先排除意见,搞清事实,才会得到有用的结论。

    2. 人的感官有限,不完全可靠。人有两只耳朵,一双眼睛,对声波,光波色谱的辨认是有局限的,接收信息的速度也是有限的。由于人的感官不同,接收信息有异,必须分析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看一方之书。说起来容易,很少人能做得到。作为历史研究者,必须置身事外,分析事实,然后判断结论。

    3. 要随时准备接收新信息。互联网信息时代,可以获得以前没有的信息,与以往的分析结论可能有严重冲突。不能固守以往的观念,要采取包容开放的心去看待新信息。马上拒绝,就拒绝了可能的真相。接收,不等于接受。新信息不一定全是真实的,还得分析判断。

    4. 判断真假是最重要。有真假才有是非,有对错。

    5. 如何判断真假?

    a. 最接近真相的是一手证据、目击证人。二、三手资料,听来的,抄来的,都会走样,离开事件实时现场越远,偏差越大,越不可信。几百年以后,翻抄多次的历史,尤其是翻译不同语言文字的档案,不能尽信。

    b. 无论中外,信息限于立场,时代,环境,信仰,利益,目击的人也会说谎。第一手信息还不算百分之百客观,只是以文献为据的历史研究是有缺陷,有问题的。

    c. 考古是一个补充,不过,有时考古也不完全可靠。退休的大英图书馆地图部主任Peter Barber 写了一本书 Magnificent Maps: Power, Propaganda and Art, 说得很清楚, 文艺复兴时代的地图是伪信息工厂,许多地图是抄的,来历不明,伪造的。有些地理,地名都不是实地测绘,靠装潢骗人。2020年,被揭发牛津大学埃及莎草古籍收藏库的主任监守自盗,造假莎草纸本圣经,轰动国际,对历史、宗教研究引起巨大震撼(http://t.cn/A651u3Ax)。可惜新闻被疫情盖过,也有人故意忽略,知道的人不多。

    6. 什么可以信?没有个人利益,中性的事物,不讲话的事物,有数据可考,能比较现代数据,比较稳定不变的现象,例如地球物理,海洋物理,生物能力极限,遗传基因,化学反应,风化现象等。传承了千百年的族群共有的语言、婚丧葬习俗,旗帜,没有利益影响下的社会现象。

    7. 什么不能信?

    a. 违反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定律的文献,绝对不可信。

    b. 只套文献,用“本本知识、意见“为结论,不重视方法、数据分析的,不信。

    c. 先入为主,用固定程式思想,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不信。

    d. 随波逐流,不经大脑,人云亦云的,不信。

    e. 以偏盖全,局部代替全部的,不信。

    f. 自我矛盾,前言不对后语的,不信。

    g. 主观代替客观,蛮不讲理的, 不信。

    h. 习惯说谎,正面或反面夸夸其词的人,不信。

    i. 摆专家权威姿态,吓唬人,打压人,不是以理服人的,不信。

    对互联网的信息,也可以用同样的分析。

    智者疑而不惑,听到看到的,先经过大脑分析过滤,不会迷失,不会被骗。

    愚者不疑而惑,听到看到就当真,不想问题,遇到矛盾信息,无所适从。

    李兆良 2021.2.6 (首发微博)

     

    @63329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中国有24史,西人有24史吗?中国有统一的天文机构,欧盟统一了没?

    @63330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njzj99 #63299

    买过足球彩票没?听说过赌球内幕没?世界悲的得主不可以操控?球员绝不可能被收买?

    @63331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九靈 #63324

    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和传承至今的科学文化。谁在拒不承认中国辉煌的文明史?

    @63333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九靈 #6332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先贤在源头上就高屋建瓴,泽被万世。

    @63334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九靈 #63322

    耳听为虚,眼见的可能是皮相,骨子里是啥呢?有的意志软弱的人不敢正视事实。社会上骗子得手,人有智愚之分,天生的,也是后天人为的。望文生义,自欺也,自愚自乐也。

    @63487 ⚑举报 

    说呢
    游客

    @九靈 #63322

    说得非常对非常好。支持你。

    有个叫边芹的人,好像是长期旅居法国的,写过一本书《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

    引用几句:”我因为长年客居国外,做梦也想不到揭露西方一些真相,在自己的祖国遭到冷遇和排斥。”几年前这种情形很严重。现在是好多了。

    “……烟花看尽,才能低头看见满地的脏乱,不是我疑心重,而是大娃娃得意忘形的时候……对正在发生的历史也敢做假,其篡改真实之随心所欲惊醒了梦里人。杜撰历史之百分之百蓄意,若不是亲眼目睹,单单道听途说是绝难相信的。天平翻倒,是一步步发现近代以来我们接受的(因为军事上被打败)由西方人编撰的世界史是个虚虚实实的版本!而中国人从那时起看自己的目光也构成这部精心策划之伪史的一部分。

    “我新近在法国电视五台看到一部讲中国古文明的电视纪录片,凭良心说已经非常正面了(只是镜头一回到当代中国,老是对准又穷又脏的角落),以前从没看过类似的,想必是为了解答很多法国人对中国“突然发迹”的疑惑,因为在长年欺瞒下,中国可是贫穷落后集大成者,怎么突然变成有钱主儿了?所以这部片子的宗旨是承认中国古文明是发达的。但是讲中国商、周、秦,中国专家只对某些具体考古细节有解释权,总体解释权不是交由日本人,就是转由法国人。给人最后的印象是,中国虽然古文明不同凡响,但就像如今的埃及人或已经消失的玛雅人一样,对埃及和玛雅古文明的研究、解释还得靠我们西方人。这种独断,中国人一般都看不到……”

    @63522 ⚑举报 

    渠州蓬莱阁主
    游客

    @九靈 #63322

    他们的祖上不辉煌?可有啥凭据证明书。要是他们的祖上辉煌,他们难道不该感到荣幸? 他们有啥自卑的资格???

    @64662 ⚑举报 

    说呢
    游客

    刚来时,前面跳着看没看全,发了一点重复各位高手已经议论过的内容。不好意思。

    有很多值得本人学习的内容。感谢

    通常来说,冒牌货都不难被揭破。这西洋李鬼一时难以彻底打翻,是因其在抄袭剽窃中华之后悟出些本事。三五百年来的持续摄魂行为也拿住了一些脑壳。

    这个假神包括其编造的大量谎言瞎话和营造的假象,明显地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识破……

     

    @65144 ⚑举报 

    九靈
    游客

    【#三角函数# | 余弦定理是中国清代数学家 #项名达# 所创】《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四》:

    名达与乌程陈杰、钱塘戴煦契最深,晚年诣益精进,谓古法无用,不甚涉猎,而专意于平弧三角,与杰意不谋而合。与杰论平三角,名达曰:「平三角二边夹一角,迳求斜角对边,向无其法,窃尝拟而得之,君闻之乎?」杰曰:「未也。」录其法以归。盖以甲乙边自乘与甲丙边自乘相加,得数寄左;乃以半径为一率,甲角馀弦为二率,甲乙、甲丙两边相乘倍之为三率,求得四率,与寄左数相减,钝角则相加,平方开之,得数即乙丙边。

    项名达描述的就是已知两边与夹角,求夹角对边的算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余弦定理”。然而,某百科词条把余弦定理的提出者归功于子虚乌有的欧几里得,提出时间为西元三世纪前。上面还打了与权威机构合作编辑的标签!看看该词条页面上浏览的次数浏览次数——10159097次。这样的“科普”能影响多少人,某度知道吗???

    项名达余弦定理选区_763

    @65210 ⚑举报 

    说呢
    游客

    吴文俊:“……中国的数学, 在世界上可以说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在许多主要的领域内遥遥领先, 直到宋末明初 …… 从明末利玛窦怀着不良企图以介绍西方数学为名打入我国统治集团内部以来, 我国数学上与古代相比已谈不上什么创造, 基本上依靠国外的技术输入, 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爬行了. 正如毛主席批评的那样,‘言必称希腊, 对于自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 忘记了’. 西方的大多数数学史家, 除了言必称希腊以外, 对于东方的数学, 则歪曲历史, 制造了不少巴比伦神话与印度神话, 把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尽量贬低, 甚至视而不见, 一笔抹煞, 对于在已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生活过来的一些旧知识分子, 接触的数学都是“西方”的, 看到的数学史都是“西方史家”的, 对于祖国古代数学又十分无知, 因而对于西方数学史家的一些捏造与歪曲无从辨别, 不是跟着言必称希腊, 就只好不吭声……”

    吳文俊: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

    @65235 ⚑举报 

    九靈
    游客

    @说呢 #65210

    感谢这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根据我目前的研究结果,我现在坚信是明清两代中国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整个三角函数知识体系。由于这两个时期复杂的历史原因,最终被西方人摘了桃。西方从明末到清末约300年里通过传教士不间断搜集了中国人在三角函数领域的诸多创新发明之后对三角函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工作

    我将尽量勾勒出最接近真相的三角函数历史。

    @65237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144

    【#三角函数# | 余弦定理是中国清代数学家 #项名达# 所创】很有可能项名达不是首创,余弦定理在清初已经由其它中国数学家提出。本主题将作进一步研究。

    @65241 ⚑举报 

    九靈
    游客

    徐光启《几何原本》中特点鲜明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方法如“ 勾股定理”,“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原理)”和“开方作法本源图(贾宪三角)”的使用,足以证明相关内容来自中国古代数学家和工匠高超的尺规作图技艺,和西方无关,更和传教士无关。

    006oFJIlgy1h7kzd7a2nkj30wq08iwfz

     

     

    @65276 ⚑举报 

    村长
    游客

    支持九靈!

    你这是在挖它们的祖坟。它们急眼了,上窜下跳。

    很多人不懂这些历史。它们就希望我们不懂,一直没有民族自信心。

    这帮孙子不是蠢就是纯粹的坏。

    @65374 ⚑举报 

    九靈
    游客

    @村长 #65276

    感谢支持!

    ——————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 的真实成书年代当在1679年之后!

    清初李子金于1679年付梓的《几何易简集》中自创的圆内接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作图法出现在1528年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中。若说是巧合?你信吗? ​​​

    李子金于1679年《几何易简集》中自创的圆内接正五边形和十边形作图法

    1679年李子金作圆内接正五边形十边形法.1528年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第25页

     

    @65714 ⚑举报 

    九靈
    游客

    “毕达哥拉斯恒等式——sin²x+cos²x=1”就是 #勾股定理# 在弧矢割圆中的基础应用公式,本质是中国千古绝技勾股定理公式! ​​​

    毕达哥拉斯恒等式就是弧矢算术的以弦求矢.明代顾应祥弧矢算术

     

    @65718 ⚑举报 

    九靈
    游客

    @九靈 #65714

    从勾股开方术到会圆术,从会圆术到弧矢割圆术,从弧矢割圆术到割圆八线,从割圆八线到今天的三角函数。从弧矢割圆术到割圆八线的过度和进步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割圆八线建立在弧矢割圆的基础之上。弧矢割圆来自会圆术,而会圆术又建立在勾股开方术割圆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角函数的完善过程遵循事物循序渐进发展的客观规律。
    割圆八线这一块拼图,应该在元代郭守敬王恂之后到明末期间就已经完成了。但是在明末被某些人双手奉送给某些人,并且毁掉(大概率)或者藏匿了原书(或抄本),并把它叫做“西法”。从元至明,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若是没有进一步总结和充实是不可想象的。明代数学领域的苍白和荒芜只是一个被蓄意营造的假象。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01-950 (共 1,050 个帖子)
正在查看 50 个帖子:901-950 (共 1,050 个帖子)
  • 话题“中国古代数学书多美啊!”已关闭,不接受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