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 ⚑举报 

九靈
游客

#20219

再来说坤图中“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的自古以来:

《授时历》中提供了《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及半昼夜分》表格。

这个表格是从冬(夏)至起算,提供了地球公转一个象限91.31天,每一天的太阳黄道位置与赤道位置的夹角(太阳直射纬度),还提供了冬(夏)至后91.31天,每一天的太阳黄道面位置到北极星的夹角,另外还有半个白昼和半个夜晚的时刻长度。

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两边时长标注的“自古以来”。

天文计算,代代相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授时历》中前人载下的树,又高又准,纬度的角度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

《坤图》中的“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是按节气后多少天来计算,纬度的角度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简略而实用。

关于中华的纬度计算的“自古以来”,再分析一个证据:

在6楼贴出的《授时历》步中星第五部分,除了冬至和夏至的昼夜时长,还有冬季去极度数,和夏季去极度数

在步中星第五这里,记录的冬至去极115度21分73秒,及夏至去极67度41分13秒。计算标准是:周天度数是365.2572度,一度一百分,一分一百秒。

即:

冬至去极115.2173度,夏至去极67.4113度。

二者求和115.2173度+67.4113度=182.6286度,乘以2对应的就是周天度数365.2572度。

二者求差115.2173度-67.4113度=47.806度,除以2就是在周天度数365.2572度下的黄赤交角23.903度。如果改用今天的360度角度体系来表述就是23°33'32"。

这就是中华纬度计算的“自古以来”。因此,明朝人沿用《授时历》,通过观测北极出地角度,就可以计算得出昼长线和昼短线的纬度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