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7 ⚑举报 

九靈
游客

图3中均是有提水桶的动力而无放水桶的动力的机械机构。由于图中~轮~子很大、绳子缠的匝数又多,很容易出现摩擦过大而放不下空水桶的情形。作者虽然没有理解提放水桶的原理,但是西方必然要对中国的图纸进行实践,实践中必然发现行不通,从而给出了不同于图1左边的解决方案。作者虽然未必理解新方案的必要性,但却将其记录了下来。见图4:

图4 1588年《奇异精巧的机器》

图4就是西方对图1左边图纸进行实践后的改进方案。图4左边出现了~轮~3、轮~4两个动力~轮,产生提水桶或放水桶的不同动力。图4右边出现了7、8两个线圈反向缠在同一个轮~上,从而使得轮的转向不同时,产生提水桶或放水桶的不同动力。然后西方将图1左边的大~轮6改成两个相互隔离的大~轮,不同动力轮的绳子固定在不同的大~轮上,使得长期变形的绳子也不会打滑,这样就不必要像图1左边这样使用变速轮来勒~紧绳子了。这种方法可以实用,其代价是多一个大轮,以及绳子会越来越松,而要换档则更不可能。

总的来说,图1中单个大~轮6的场景下,变速轮~5的意义何在,《奇异精巧的机器》的作者是没有搞清楚的。虽然西方的实践也必然证明图1右边的机械结构行不通,但作者并不真正理解这一点。再见图5:

图5 《奇器图说》与《奇异精巧的机器》对比图2

有人认为图5左边《奇器图说》的图形绘制错误,理由是连接~轮~5和~轮~6的横杆1挡住了大~轮~2的转动。而图5右边《奇异精巧的机器》则是绘制正确的,因为大~轮可以转动。但是仔细看图5左边的横杆1,其并没有与轮~5和轮~6相连,接口4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这点。再看固定横杆1的立柱3,此立柱3的脚是直接插在大~轮的轮~沿上的,并没有固定在地上。因此横杆1是随着大~轮一起转动,自然就不存在说什么“横杆1挡住了大~轮~2的转动”的问题。那么横杆1是拿来干什么呢?答案是:

1、图5左下方有一个人在踩着大~轮,通过体重来使得大~轮~转动,从而驱动最上面的磨转动来研磨粮食。而横杆1就是此人应该踩的杆。为了避免遮挡图像,所以在人的躯~体~部分并没有画横杆,而是在人的头顶画出了横杆结构。可以看到大~轮~上有好几条平行的类似车幅条的杆,其与横杆1的立柱完全相同,很显然就是用来固定其它横杆的。

2、这些横杆也起着加固大~轮的作用。所以《奇器图说》的绘制是完全正确的。再来看图5右边《奇异精巧的机器》的图像,其虽然绘制的很精美,但却缺乏三个最基本的常识。

1、其大~轮~的轮~沿被全部封~死,在轮~子中的人完全看不到眼前有什么。其体验效果极差。真实的装置不可能这样。

2、在磨好的两边粮食出口,竟然有两个极大的窗户7、8。粮食出口灰尘飞扬,麸皮等杂尘通过这么大的窗户进入大~轮内部,操作大~轮的人必然苦不堪言。只要有过基本农村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将是多大的苦楚。更何况大~轮~还被封闭而不透气。而图5左边的图纸中,两边的粮食出口与大~轮~操作间是完全隔离的,粮食灰尘不会进入操作间。

3、两个大窗相对,会形成穿堂风,磨好的粮食粉末会被风吹散。

而《奇异精巧的机器》中的所有图纸,均无换档装置,这意味着,这些机器提升重物的力量放大倍数越大,其提升速度越慢,而因为没有换档装置,所以放下空桶时,速度也越慢,工作效率极低。

综上所述,图5右边的图形,正是抄袭图5左边图形的结果。这也是缺乏实践经验,坐在书斋中想当然地抄袭的后果。

目前已知的对《奇器图说》中绘图不正确导致无法运行的指责,均为对图纸没有理解索致。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