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3 ⚑举报 

九靈
游客

《韩延算术》(即流传至今日的《夏侯阳算经》)中记载有将筹算多位数乘除转变为单位数乘除的算法,如乘数是 14,可用 “身外添四” 法,即被乘数不动 (这相当于该数乘以 10),然后再退一位加上该数的 4 倍。乘数是 102,可用 “隔位加二” 法,除数是 12,可用 “身外减二” 法,等等,都在被乘数或被除数筹式本身上进行演算。对于更多位数的乘除,可用类似的方法去处理。如果乘数或除数的首位数不是 1,还能采用各种方法将它化为 1,然后再来计算。这种算法叫做 “求一” 或 “得一” 算法,当时曾受到不少数学家的关注。

据史籍记载,晚唐天文学家边冈

“用算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而经制、远大、衰序之法废矣”。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学者在简化数字计算方面的成果及其影响。

中唐以后乃至宋元时期,改革和简化筹算算法的工作一直在继续着,并且不断有所进展,其中许多成果还被后来的珠算术所吸收,直到珠算完全代替筹算,这一工作方告结束。

这样看来,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个思维的盲区?我们一看见李汝珍的《镜花缘》是小说,就立刻不假思索地认为其中的所有内容都是虚构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然而其中插入学问和知识性的内容却都是真实的。比如关于圆周率的描述见17693楼

春辉看了道:“闻得古法径一周三,是么?”兰芬道:“古法不准,今定径一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甚精,只用三一四,三个大数算的。”

又如,如君子国宰相吴之祥讲述中国后母危害时,一连引用了四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即

“大舜捐阶焚廪,闵子冬月芦衣,申生遭谤,伯奇负冤”。

又如在黑齿国,融入了经学知识,唐敖、多九公先与该国女学塾的紫衣女子讨论《论语》中的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经义,然后又与红衣女子讨论《礼记》中的“鸿雁来宾”的各种注疏。

这些可都是真实的,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那有没有可能,“铺地锦”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