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1 ⚑举报 

九靈
游客

(二)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

上文所说的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希腊热”,应该是西方首次真正的“复兴古典”运动。但极为讽刺的则是,按照两位学者勃兰特(Bettina Brandt)普迪(Daniel L. Purdy)主编的《德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就在几代人之前,即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到歌德,中国文化与物质文化及“汉字密码”,塑造了德国文明及其所有方面,包括文学、哲学和现代德文。

美国鲍登学院教授陶茨(Birgit Tautz)指出:

“如果重新讲述历史故事,中国将会被置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与文化史的核心地位”;

“到19世纪前期,各种新型的中国式的学科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西方。”

歌德(Johann W. Goethe, 1749—1832)则是转折点:他组织收集和翻译中国文献,形成德语资料库,并基于它来开发“古希腊”的成果。

概述一下总的情况:

18世纪西方是“中国化”(Sinicization),分为两个方面:

“中国热”→ 欧洲启蒙运动(世俗化、文明化)→ 引进中国思想与制度。
“中国风”→ 引进中国物质文化及文艺和工艺 →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运动。

然而到19世纪,即法国革命结束后不久,形势急转直下——“后启蒙”之全面反动“去中国化”掀起西方中心论复兴“西方古典”和变本加厉地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侵略。

西方的真实历史与我们从书本上所学到的,乃大相径庭、大异其趣;古代的西方伪史自不待言,让我们来看近现代:

19世纪初开始大张旗鼓地“复兴古典”(希腊—罗马),它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1855年发明“文艺复兴”(Renaissance)词语和概念,仅局限于法国“历史”;1860年定性为“(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随后的几十年则是精心设计和全面塑造之。

进而言之,“古希腊”从何而来?近代早期欧洲的神职学者使用不成熟的文字,杜撰了它的雏形或“皮毛”;而且都是反动的,例如那时的亚里士多德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被批评为“科学发展的大敌”(Aristotle……as the arch enemy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19世纪初开始全面而系统地伪造“古希腊”——与现代西方同构或同质的“古代模式”,而“雅典古城”则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物质文化之标识;这场闹剧的合乎逻辑的收场就是在该世纪下半期抛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一个连接欧洲古代与现代、并把“一枝独秀、一往无前”的西方与其余世界区别开来的“历史枢纽”。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希腊王国及奥托一世就被赋予了如此使命,即:配合欧洲列强来打造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古典招牌”,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推行“希腊化”和“希腊语”。前者主要是按照新古典主义的想象,建设既古老、又现代的雅典(城市)。当然,这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直到20世纪上半期才初具规模。后者指欧洲列强和西方中心主义在希腊国家推行“希腊语”,但最终是失败的(1976年后不再是官方语言);它实际上则是一种“伪古典语言”(pseudo-Classical language),原本是宗教用语,近代依靠印刷术锁定“发音符号”(字母)而形成文字,但仅在19世纪被“现代化”(modernized)之后,才能成为伪造“古希腊”的专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