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40 ⚑举报 

S.
游客

@gsyrzjy #12023

其实这些书失传是很正常的。

字书类,特别是唐朝以后,一大堆饱学之士,那些大学士不需要,民间的人看不懂,自然就失传了。字书往往是给读书少的人用的,下层官吏、特别是幼童启蒙。精英阶层不需要这个东西(往往这些字书也是精英阶层才够学识去写,写了给民间用,让民间的去手抄传承。匡正时弊。比如颜真卿传干禄字书,司马光搞类篇)。

韵书类,《一切经音义》这本书是音韵学鼻祖级的著作,但主要是唐朝翻译梵文佛经用的。所谓中国古音韵学翻译学的起源。也主要在南北朝隋唐,起源跟佛教密切相关。因为不需要所以失传了。像同样研究唐音的、诗词的一些韵书,保存得好得很,多到泛滥。佛藏里误记也很正常,乃至今天14亿中国人里也没多少人里里外外的看过一遍佛藏

字书翻译书很多都出现在一些非统一时期,你品。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刚好这种时期又战乱怎么可能会传承下来。简繁本问题是古人用字一字多体,这变一变那变一变,差远了。这个主要要唐宋,唐朝造字,简化繁化,很多古本是手抄,乱写抄错,所以复杂的记载详细的那本字书往往会失传的。

能留个名就算不错了,现在在敦煌发现一堆新的字书韵书,抄本数量很多,明显是当时广泛同行,但今人一无所知。字书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规范用字、列举俗字,匡正时弊。大一统王朝,规范字相对统一,也不需要了。

比如辽代的《龙龛手鉴》就是记载俗字的,是和尚的著作,有这个优良传统。古本是高丽本,其他的如四库本错误很多。这部书本来也是很少人知道、关心。是清末敦煌被盗,罗振玉等大佬看到了敦煌的东西,结果发现很多古代民间俗字,看不懂,所以要找书去考证这些民间俗字。然后发现了《龙龛手鉴》。到今天大家都很喜欢用这本书考据南北朝的东西。

另外很多俗体,懂书法的人经常接触,不陌生,魏碑经常写。敦煌很多俗体字我就觉得观感尚好,不太依赖字书。只不过,本以为魏碑用字够俗了,结果隋唐民间用字更俗,俗体字是自成体系的,但还是很多人在这体系里乱写乱搞